行政单位财务控制与廉政风险的防范

时间:2022-06-08 08:08:58

行政单位财务控制与廉政风险的防范

摘要:行政单位作为广义的非营利组织,其财务控制通过规章制度、技术、绩效目标考核和激励等手段,约束单位的财务行为,保证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力贯彻国家政策,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确保国家赋予的职能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在此过程中,行政单位要从预算控制、制度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控制,防范廉政风险。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控制;内部控制;廉政风险

中图分类号: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行政单位从广义来说,可以归为非盈利组织一类。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顾名思义,就在于其建立与运营的动机,从我国具体情r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除赚取利润意外的公共目标。本文从行政单位财务控制基本运作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廉政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行政单位作为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基本运作

行政单位作为广义的非营利组织,其财务控制通过制度、技术、激励等手段,约束单位的财务行为,保证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力贯彻国家政策,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确保国家赋予的职能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从实践出发来看,常用且效果明显的行政单位财务控制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通过设立规章制度进行控制。这是最传统,使用范围最广的方法,好的制度设计能够避免很多漏洞,但需要避免制度僵化。

(二)通过使用技术约束财务程序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也非常多见,大多数财务软件是这一手段的具体体现。

(三)绩效目标考核。目前,国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越来越重视其绩效目标的实现,新《预算法》在总则中明确列出了“讲求绩效”。

(四)激励控制。绩效目标激励控制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控制的机制。出于行政单位特殊性考虑,个人收入与财务控制的好坏联系不大,但晋升机会、评选先进等仍能作为激励措施,达到控制行政单位管理者及其具体行政人员行为方式的目的。

结合行政单位特点,从财务控制的具体执行上看,制度控制、预算控制、绩效目标控制、收入控制和支出控制成为其具体表现形式。在国家各种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的制度体系框架内,在预算管理和绩效目标考核压力下的收入和支出行为是行政单位这类非营利组织财务控制的主要对象。

二、缺乏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

(一)预算控制不细化。预算与执行相脱节,由于预算与执行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矛盾,无法100%契合,因此可能会出现超预算开支、无预算开支等情况

(二)制度控制僵化。绝大多数行政单位规章制度齐全,财务报销需要多级审批,财务负责人及单位具体分管负责人均需签字,尽管解决了费用控制的责任归属问题,但却有可能使会计及出纳人员成为单纯记账和支付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只认领导签字,忽视会计内控。

(三)收入与支出控制不平衡。对于上级拨款“多多益善”,不多考虑资金使用的必要性,收入与支出不对等,导致财政资金冗余,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又由于国家对预算资金执行的要求,造成行政单位年底“突击”花钱等情况,急于使用资金甚至跳过应有政府采购程序,易产生廉政风险

三、加强内部控制,预防廉政风险。

(一)梳理和明晰岗位职责,建议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制度。按照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从行政单位整体层面讲,要实现“管办分离”,具体行政或经济业务的执行人和财务部门要严格分开。从具体行政的微观方面讲,要合理设置会计主管、主办会计及出纳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具体来说授权批准岗位与资金收付业务经办岗位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账相分离,会计记账与存款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稽核复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记账与经营保管的职务相分离。同时,基层机关往往由于编制和历史原因,财务机构和人员的配备不象企业那样充足,甚至没有单独的财务部门,而是属于综合部门的一部分。此种情况下需要确立一个原则,即不论什么岗位,不能同时兼任可以隐匿自己所犯错误和不轨行为的职务。

(二)加强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设,促进内控制度化运行。行政单位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内控节点进行定期监督审计,审计机构与财务稽核部门要区分开来,并建立行政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及时修正内控制度。

(三)坚持“三重一大”制度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引入授权批准制。“三重一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直接降低了财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日常财务控制可引入授权批准制,被授权者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对越权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向授权人报告。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约束。加强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完善会计人员在本单位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财务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拒绝无会计资质人员的加入。同时,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知识,避免因专业技能不过关而产生风险。

(五)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通过绩效目标设置,一方面对目标完成有问题的采取责任追究,另一方面对目标完成较好的,通过物质或精神奖励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1]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冯巧根.会计控制与委托分析[J].会计研究,2000(11):20.

[3]王庆成,等.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中国财会网.

[4]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J].会计研究,2000(3).

[5]夏恩.桑德著,方红星,等,译.会计与控制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 下一篇: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