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时间:2022-06-08 05:24:52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摘 要: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的基本依据。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本文介绍了文化遗产包括的内涵,旨在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探讨政府如何发挥力量保护民间民族文化以及如何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从意识上和法律制度两方面实施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文化遗产不断传承下去。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187-02

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同时从保护这两方面做起。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人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创造了无数丰富多彩的伟大文化,组成了人类文明史。我国的文明史在世界文明史的长河中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哲学、艺术、科学、经济以及各地特有的手工技艺都与世界其他民族有着完全的不同之处。随着西方现代文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西方主流社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明越来越为全世界所接受,这股西风的积极作用是尽人皆知的。然而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随之被吹得无影无踪了。因此,才有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人的痛心。我国大量的传统技艺丢失与绝技也是有目共睹的,保护民族民间的文化就是保护了整个民族,民族民间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的丧失,民族精神的丧失就如同是民族的灭亡。因此,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即从最重要的单个有形文物古迹的保护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城镇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扩大到对以无形文化遗产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全面保护,确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概念。

我国有着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所谓民族民间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主要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一是民间文化,主要指民间社会流传的有代表性的文化。无论民族文化还是民间文化,它们都是我国文化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独特。在形态上,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有形的部分是指那些物质形态化的部分,如传统工艺美术制品、民间艺术作品、传统服饰器具等;无形的部分则是指那些依附特定民族货社区或民间艺人存在的非物质形态化的风俗习惯、节庆礼仪、民俗技能等。这其中无形的部分最具代表性,它往往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紧密相关,是整个民族民间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三、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努力

我国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研究、保护和发展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取得了相当成就。新中国以来,国家组织力量对民族民间的音乐、戏曲等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浩大的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的收集、整理、编撰、出版工作。不少地方也都建立了专门的民族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国家于1979年以来先后评选了几百名的部级工艺美术大师。一些省市区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展了许多工作,抢救、保护和传承当地民族民间文化。

尽管如此,我国当前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方面仍面临着严峻形势。特别是以身口相传为依存的无形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损毁、消失和流失。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民族民间独有的文化习俗、服饰建筑、传统工艺等逐渐被消融。对这种状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国内法律的保障。同时,海外一些国家和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采集、收购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财产,进一步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严重流失。对此也缺乏国家法律的限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来保障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发展,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迫切要求。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也在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作着不懈的努力。

四、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目前,世界的文化主流就是强调民族性、独特性、多元性,设计的主流也是如此,在艺术的表达方式上最具民族性与个性特点的作品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时尚的,这正是所谓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如何保护和传承我国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大课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精深,我们的教学在如何汲取传统文化方面一直作着尝试与努力,如何更好的融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华于我们今后的教学中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想设计出世界一流的作品,要想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没有自我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是会先天不足的。目前,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率先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发挥大学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文化与智能的积聚地,要为社会提供面向未来发展的信息和建设性实践,已与许多的高校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事业中来。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立以后,也迅速而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积极参与到国内许多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发挥大学在信息智能、遗产规划及人才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和政府、社会相关职能部门、学术机构、文化遗产地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及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普及工作,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交流讨论在高等教育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冲击的紧要时刻,呼吁发挥大学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造中的历史作用。

当前,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认识的深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深入理解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的有关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各民族都有发展保护本民族文化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原则等。从这些原则出发,建立起完整的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这一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进一步扩大有形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范围,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的内容。其二,全面研究无形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提出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的立法构想。其三,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民间文学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总之,通过这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起我国文化遗产全方位保护的法律体系,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五、结论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心底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奋进向上的力量!它传承着一个民族久远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精神支撑。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持续性的工作,一方面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和大量研究人员的参与,一方面普及性和全民性也不容忽视,需要全民遗产意识的提高和公众的普遍参与。鉴于此,很有必要将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并普及全民遗产知识,同时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等对遗产保护技术的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的水平,进而指导文化遗产利用的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志艳.文化遗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丹培拉与水彩画技法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试论中国水墨画在动画视觉艺术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