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6-08 12:50:35

浅谈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命运,而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使人受益终身,会使孩子生活得更好、更精彩、更成功;坏习惯则会让孩子终身受害,甚至可能会让成功变成失败。”这就深刻表明了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联系的自动化行为动作,它主要包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公共道德等。一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结同伴,爱护弱小,尊重他人,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二是遵守公共道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爱护公物,注意勤俭节约;守纪律等。那么,如何加强行为道德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

一、从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关心集体的情感入手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小皇帝”。不懂得关心他人及集体,观念淡薄,因此从小教育幼儿关爱别人是十分重要的。就如何让幼儿了解身边人的生活,观察父母的劳动,让幼儿谈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照顾自己的,自己也应该学着怎样关心照顾爸爸、妈妈,……让他从小懂得爱的意义,以激发幼儿爱父母和他人情感及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孝敬老人来为幼儿提供榜样,激发幼儿这种情感及行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爱他人和爱集体的情感,如在课堂上、让幼儿相互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使幼儿们觉得别人的爸爸、妈妈也都非常了不起,从而懂得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还应关爱更多的人,又如:看到老师站着做事,应主动搬椅子,请老师坐下。再如:爱小朋友,看到小朋友摔倒后应及时地把他扶起。能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给同伴玩,等等,使之学会“爱”,具有爱他人的情感及行为,这种做法就是养成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途径。

二、通过多渠道培养幼儿的德育意识

1.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积极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表现为:谦让、助人、合作、同情等,这是个性品德的基础部分,是社会责任感更为复杂的道德概念和情感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如:在一次迎新年的庆祝活动中,我特意安排了小班的幼儿来参加我班(中班)的活动,因为是迎新年活动,孩子们特别兴奋,纷纷要求表演节目。活动中我有意识安排了一次饮水活动,取水时,我在旁边注意观察我班幼儿的行为,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争先恐后的拥挤着先接水,把小班的弟弟、妹妹挤到了后面。饮完水后,我将小朋友们取水时的行为给大家认真剖析、讲解,引导小朋友们共同讨论这种行为,经激烈讨论绝大部分小朋友意识得到提高。送水杯时,很多小朋友已经知道应该让小弟弟、小妹妹先放。通过“饮水”活动的设置、及讨论,激发了幼儿的道德行为意识的提高,促进幼儿的行为意识朝着道德行为发展。这类活动在吃点心、分水果时都可以进行。可见,在特定情境经多次反复创设,将会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更有利于道德意识向行为的迅速转化。

2.增强幼儿的自觉。幼儿在特定的氛围中,常常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但一旦离开了特定的环境,便会变成另一个样。因此角色游戏是增强幼儿自觉的有效手段。幼儿最喜欢扮演角色游戏,他们相信角色的真实性,为了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他们就必须控制自己,用角色规则要求自己。

3.寓德于乐。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不仅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更应坚持寓德于乐,多组织一些如:《分果果》、《让座》等、活动、道具都用实物,这样做可以使幼儿扮演得更加逼真形象,更具感染力,还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使他们在模仿中获得心理上满足与快乐,同时学会谦让。

三、抓住教育契机,强化习惯养成

1.注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生活情况都不一样,这就使得幼儿的个性特点、思想品德状况都存在差异,因此,老师要使幼儿德育行之有效,就必须在进行集体教育时注意幼儿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进行多样化的个别引导。如:幼儿在玩玩具时,把玩具丢得满地,却不管不问,这时教师切不可熟视无睹,错过了教育契机,应及时鼓励幼儿去做好,以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及时表扬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发挥榜样的教育功用。幼儿德育是知、情、意、行的结合,禁忌训诫,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及时予以适当的表扬,可以起到强化和鼓励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通过适当的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得到巩固和发展。

3.以身作则,做幼儿模仿的榜样。作为教育者,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时、一定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正面诱导。幼儿年龄小,模仿力强,各种心理过程都带有具体形象性,对亲眼目睹的行为接受得快,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孩子知道关心、谦让、友好、合作。凡是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其次,注重情感导向的功用,即运用身体、语言作为幼儿模仿的辅助手段,形象的传递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信息,增添教育的效力。

4.家园一致,同步教育,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持之以恒。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幼教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更是父母的重要职责。增强与家长的思想沟通,从而达到双方共同对幼儿的教育、培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贵州都匀市第四幼儿园)

(责任编校:白水)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中考英语后期复习的三大“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