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爱”

时间:2022-06-08 12:30:02

摘要:一位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往中,只要有真诚的爱,就能打开学生封闭的心,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尊重。那么什么才是真诚的“爱”呢?那就是“大爱”。何为“大爱”?“大爱”=严父的“严爱”+母亲的“慈爱”+知己的“友爱”。

关键词:大爱;严爱;慈爱;友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一位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往中,只要有真诚的爱,就能打开任何学生封闭的心,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尊重。那么什么才是真诚的“爱”呢?怎样的“爱”才是学生需要的呢?受教育者是一个个有感情、有灵性的人,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人格,却有着相同的需要,那就是“大爱”。何为“大爱”?“大爱”=严父的“严爱”+母亲的“慈爱”+知己的“友爱”。因此班主任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爱护学生,这样师爱才真正得以体现,才真正能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初中阶段。

一、大爱——“严爱”

父亲有坚强、勇敢、严厉的一面,又有内心细致、充满爱心却不善于言表的一面,他对原则性的问题要求十分严格的同时,又懂得宽容对待出现的问题。

作为一个班主任,时常有人告诉我应该和学生打成一片,应该没有距离,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亲近学生。诚然,人性化的教育应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心灵,但若要以牺牲严格的管理为代价,就将得不偿失。现代开放型社会,老师这一形象本身已不具有严肃的外衣。许多时候,学生会想尽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求得老师的原谅,逃避自己的责任。在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若时时以讲情面换取与学生的近距离,则最终只能陷入班级工作的恶性循环。

俗语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也许会一时感激一个心软的老师或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说话的老师可以轻松蒙混过关,然而,他却会一辈子埋怨一个不够严厉的班主任。因为班主任身上所承担的重大的教育任务,绝大部分将转化为他以后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做人的方法与准则。获取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不是一种乞讨,而是用自身人格的魅力与对学生一生负责的严谨态度赢得。谁又能说严厉的处罚就不是一种关爱?试问为人父母者,有谁从未呵斥、告诫、处罚过自己的孩子?一贯严格的要求和偶尔严厉的处理,又有谁会怀疑不是为了孩子好呢?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心软是没用的,拉不下脸面也是没用的,这样只能使得学生同样不能明辨是非。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该管则必管。我非常喜欢学生送给我的这一句赠言:“您是一位船长,把好了船舵,带领着我们扬帆远航。”因为这是一个班主任应该尽到的责任,而若缺乏了“严格”二字,就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二、大爱——“慈爱”

母爱是远航者的港湾,是盛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学生们离开父母在学校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既有独立的一面,又有需要交流和渴望别人理解与关爱的一面,其内心深处有较强的依赖心,包括对母亲的依赖。因而,班主任要适时以“母亲角色”对待处于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困难时的一声鼓励的话语,生病期间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和一缕温暖的目光,帮助学生整理一次衣物,失落中的一声鼓励等,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关爱与沟通,感悟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克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心中的焦虑与不安,认识自我,健康成长。

1.像母亲一样接纳学生的缺点

不可否认,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从某个意义上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完善自己。《说文解字》中对“教育”一词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对待学生,班主任应该用母爱的情怀、接纳的姿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

2.像母亲一样宽容对待学生的失误

每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当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面对自己的失误,大多数人会笑笑了之,而对于别人的失误,通常都会加以指责、批评。班主任对待学生一些非原则、不涉及道德品质的过错的失误就不能这样了。对待学生的失误,班主任要像一个遇事冷静的父亲,静下心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蹲下身子引导学生以后怎样避免失误。允许学生的一次失误,学生就多一次健康成长的机会。毕竟失误并不意味着失败,给学生重新再来的机会,或许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懂得“宽容”的班主任拥有人道主义者的情怀,有如此情怀的班主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受欢迎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3.像母亲一样懂得欣赏、赞美学生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聆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

在实际工作中,欣赏优秀学生,发掘中等生的优点,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做到,但是对后进生的欣赏却很少有人做到。其实,后进生毛病再多,只要多加留意,就总会在他们身上找到可以欣赏可以赞美的亮点。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因此后进生更加需要被欣赏、被赞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做到使孩子在他最能充分显示和发挥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所能达到的卓越成绩。”学会欣赏赞美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你的认同与关爱,才能真正认识自我,改掉缺点,不断进步。

三、大爱——“友爱”

班主任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是知识上的老师,生活中的朋友。班主任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朋友,首先应该了解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的朋友群特点,以及学生对朋友需要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对朋友需要的层次,主动走向学生心中,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和学生进行包括语言、活动、心灵等多方面的交流,如:一次朋友式的户外活动,一次朋友式的语言交流,一次朋友式的聚会等,这样更有利于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更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像朋友般聆听学生的心声

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某记者做了一次关于“你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很大一部分的美国教师的答案都与“listening”(倾听)有关。如“listen first”,“ability to listen and compassion”,“flexibility and listening”,等等,意为“首先要聆听听”,“聆听和同情的能力”,“灵活性、适应性和聆听”。实际上,很多时候老师采取批评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训话时,往往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正如一位心理教育心理学专家所说: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这只不过是孩子想尽快逃脱你的喋喋不休的一种手段罢了。相反,要使双方进行有效沟通,老师首先应该学会聆听,只有积极聆听孩子的述说,老师才能捕捉到他的需要与愿望,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2.像朋友般聆听学生的意见

既然要像朋友般聆听,除了听心声外,也要听意见。以调换座位为例,每次调换座位我总是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情况,然后按照优劣、男女搭配的原则安排他们入座,目的是以优促劣、谨防早恋,我感觉这一做法还算高明,但有学生不同意。“老师,我不想和王某坐,我想和李某坐。”听到他的话,我呆了一下,毕竟之前从没有学生不服从座位的安排。“这样坐不好吗?老师这样安排座位,都是希望能协助你进步啊!”“我明白!我也知道你让我们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是害怕我们会控制不了自己,上课自习都会忍不住聊天,但其实我们也会互相学习,互补不足。请你相信我,满足我的这个要求吧!”我本不想理会他的要求,但想想假如马上否定,他们以后必然会带着情绪上课,这样反而害了他们。既然这样,倒不如试试看,真的行不通再调回,他们也心甘情愿,于是我满足了他的要求。出乎意料,平日里喜欢追逐打闹的他们,调换座位以后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互相学习,看他们认真的样,我怀疑他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是摆摆样子罢了。期末考试后,我发现这两个学生都进步了,向我提意见的学生更进步了十几名。带着满腹的疑问,我把他请到了办公室,开始面对面的交谈。他说:“其实很简单,我所有的进步都源于您按我的要求给我调换了座位。调换座位对于老师而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要想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那可比登天还难啊!当时您聆听了我的意见,尊重了我的需要,这样的老师,我只有加倍努力才对得起您呀。”

由此可见,聆听是班主任教育的重要手段。学会像朋友般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建议,班主任不仅能妥善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还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时候扮演不同的角色去爱学生,在严格而宽容的基础上,聆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以引路人的身份带领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迎接挑战。怎样的爱才是学生需要的?是大爱。那么何为“大爱”?“大爱”=严父的“严爱”+母亲的“慈爱”+知己的“友爱”。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杜威.民主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海燕.情感的力量——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心天.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民族出版社.

[5]张琴.班主任工作实例.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引领意趣,激发潜能 下一篇:浅述“十二五”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