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对策探析

时间:2022-06-07 10:38:42

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对策探析

【摘要】在现阶段语文课程全面使用新课标的理念教学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这个比较简单的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逐渐拉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了在现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生活化的关键性意义,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怎样有效提高高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质量给予了非常合理、科学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们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形式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从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来看,教师普遍较为重视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的主要程序等因素,为能够有效地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仅仅是简单的训练和讲解性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现阶段应试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从教学的效率方面来分析,这样做一般情况下通常是事倍功半的。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就是语言的高速积累,教师仅仅从应试角度来教授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变得过于死板,不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已经学到的语文知识。面对这种情况,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生活化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新课标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的关键性

1.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对于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旨在强调在向相关学生传授新课标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相应生活方面的元素,帮助该学生本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和对于语文课本的探索兴趣以及学习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显而易见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课程的知识点,不仅可以方便该学生更好、更科学、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此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深切、有效地体会到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和重要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拉近语文学习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灵活地运用其本身的生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更有效地了解课文作者相应的写作背景、人物特点、情感变化、事情发展的具体脉络,能够进一步真正地融入该文章的情境中去,感受语文课文中作者的喜怒哀乐,继而能够达到和作者在心灵上进行对话的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唤醒学生对于语文课文和生活方面的共鸣,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2.不断丰富与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与学习空间。最近几年,全球教育界已经全面开始“大语文”的课程教授理念。这个所谓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就是在语文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基点,最根本的教育目标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科学的语言表达水平,更为重要的还是帮助相关学生形成一个非常良好的思想、思维的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其语文的学习能力及人格方面的综合修养。在这个过程中“大语文”观念认为,语文教学的学习资源与学习空间应该和生活同样广阔,教育资源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基于这种“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逐渐开始朝着生活化教学的方向不断发展,并且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渐扩展到了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去。

二、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实例

1.教师要擅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语文课文作品的理解。比如在语文课程中的《江南的冬景》,由于我们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没见过江南冬天的样子,所以教学时很有必要给学生展示一下江南冬天的图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就是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江南冬天的图片,这种文字与生动的图片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学习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现有的知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来具体地准备下一步的教学流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教学手段除了运用黑板粉笔之外依然有很多,教师可以把一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小常识、小文章放到里面。除了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课余的生活化教学也很重要。带领高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能够有效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课程的阅读习惯,这都是高中语文教师的最核心任务。那么在此我们只有首先深入研究了语文课堂的基本内容,并且经过反复地理解,深刻了解了高中学生学习与情感体验的真实状态,才能够在实践中深化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

三、结束语

在现阶段语文课程全面使用新课标理念的教学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这个比较简单的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逐渐拉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这里我们了解到,在语文的教学工作中结合一些生活化的实例会帮助学生理解得更好、更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不断地拓展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空间、时间以及关键性的学习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家庭式的学校、社会和生活中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 下一篇:尝试教学思路下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