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言教学中的模糊性

时间:2022-06-07 08:58:42

试论高中语言教学中的模糊性

摘 要:语言教学本身具有多种特质,如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模糊性和明晰性。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模糊心理”,学习的规律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模糊―精确―再精确”。正因为语言的模糊性具备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才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去理解教学内容的意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这种模糊性展开教学。

关键词:语言教学;模糊性;特征

高中教材和配套的辅佐教材曾提到,对语言教学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教学语言,本文将结合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学语言的模糊性做出如下分析。

一、模糊性的含义和起源

1.模糊性的含义

模糊的本意是不对表达对象进行明确的表达,留给听众更多的思考和领悟的空间,是一种有弹性的语言技巧。不少文献指出,模糊的表达具有朦胧的抽象美,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由于个体思维之间存在差异性,导致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无法做出“统一”的判定,因此在语言教学课堂要遵循如下原则,对能清晰明了的统一定义要讲得明白透彻,对于模糊晦涩难以定性的东西无需讲得明白,讲得符合情理便可,要运用这种模糊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模糊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利用有限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地描绘出来,向人们展示无限广袤的空间。汉语中复杂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都决定了语言会具有模糊性。高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将知识都转换成文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教材是教材编写者与学生之间的媒介,由于编写者和学生之间的思维、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导致编写者和学生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性。

二、模糊性语言的主要特征

1.词义的界定具有模糊性

由于汉语词汇丰富,不少词汇只是语言发展中的变量,这些词汇的含义可以随着文章中的上下句子的含义发生变动。如“轻风拂柳”一词中“轻”字的界定就是模糊的,按照专业划分“轻”属于“二级风”,但是对于读者来说“二级风”的概念也很模糊,他们往往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词语的整体含义来判断“轻风”轻的程度。若非要较真地用专业术语描述轻风是风速不超过3.3m/s的风,恐怕读者会觉得更加晦涩难懂,也破坏了词语语境的整体美感。

2.话语意义具有的模糊性

话语意义具有的模糊性是指句子表达含义不具备明确的指向性,具备多种理解性,如语言教学中表述的很多句子含义包含了表面含义和引申含义。如“风浪”一词原本指的是神话小说中,妖魔展示法术掀起海上的风浪,后来多用于形容人煽动情绪,挑起事端。单独的“风浪”也可以理解成人经历的艰险遭遇。

3.语言环境造成的模糊性

同样的语言出现在不同场合造成的理解差异性,如《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是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父亲死去、母亲嫁人后,人生陷入困境时说的台词。很多学者对这句话的翻译都产生过分歧,朱生豪翻译为“要么死,要么活着”,梁秋实则翻译为“死后存在还是不存在”。然而,当这句名言脱离了原文运用于其他场合中,也可以表达多种不同含义,如“做还是不做”“是输还是赢”等,这也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信息具有无限性和开放性。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词义的界定、话语意义、语言环境等几个方面对语言的模糊性的特点进行分析,展现了语言教学的模糊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给高中课堂增添了活力。

参考文献:

[1]谢永旭.简析高中语言教学中的模糊性[J].中学语文:下旬,2011,2(09):9-10.

[2]张艳君.同中求异:模糊语言教学散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3):103-105.

上一篇:高一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技能中的错误分析 下一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