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偏远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提质

时间:2022-06-07 08:44:38

农村偏远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提质

摘 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步发展,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农村偏远地区相对落后,如何上好中学信息技术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缩小与城市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差距,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阐述个人看法,以求共同学习与提高。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分组教学 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关键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其在整个教育改革中起到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首要的、最迫切的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正规起来,一旦教学管理层面不重视,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做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就是空谈。再者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各科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不一样,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点上不存在差别。然而现在一些老师存在学科歧视,认为非中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成绩好的学生甚至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完成其他各门功课的作业,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比比皆是,这就反映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由此,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状况的晴雨表,任何人为制造的学科歧视行为都是对教育理解肤浅的结果,实质上有悖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科观。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的重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分组教学、合作学习是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语文、数学学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任务多、杂且涉及面广,这些不利于师生交互、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学生起点不一样,且普遍偏低,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依旧,信息技术教师教育观念、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家用计算机的数量及硬件设施的情况不均匀,地区有别、城乡有别、家庭有别;况且学生接受能力也有很大不同,而课时是一定的,这同样限制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班级教学自然就显现出多方面缺点,主要包括:第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由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二,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第三,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这样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是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

与班级教学相比,分组教学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甚至不同的兴趣分成几个小组,对不同组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和要求,照顾学生的差异,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第二,分组教学因为组的规模较小,而且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同质性较强,所以容易灵活处理和变通。第三,班级授课,教师组织教学时更多是面向中等学生,优生常感到“吃不饱”和太容易而厌倦学习。而分组教学能较好照顾尖子学生的特点,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和需要,有利于英才的培养。第四,在分组教学中,由于每个组都包括多名学生,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可以合作学习,从而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因此既可以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基于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多提倡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1.将一个班级(假设为40人)均匀划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一名正组长,一名副组长;要求组长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最好有一定基础,接受能力强,最好能有女同学,因为大部分女同学在这方面兴趣较弱;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可以根据教学组织意图灵活选择,基于自愿组合,学生间的沟通效率会更高些,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等等。

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流权,组长的职责是帮助和辅导本组同学,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当前所学的操作和内容,小组成员的问题首先由组长负责解决,最后由教师解决一些共性问题。

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4.作为激励措施,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适当增加一些专门的课外辅导,带领学生完成一些选修课程的学习,参加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竞赛(如各县市学生的网页竞赛等)。

在分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多变。任何一种分组方式所能适应的教学情境都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换而变换分组方式。首先,应该根据学习活动变换的需要而变换分组的角度、规模、结构等。其次,应该随着个人兴趣的变化和学习的进步而允许其从一个小组转到另一个小组,而不宜将学生硬性地指定在单一的组内学习。再次,还可以分分合合,即在一定领域内学生产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时,就分组对待;而经过一段时间水平相似后,又可以合成一班上课。

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强调学习互助,强调小组同学共同进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位同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但是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还是有部分同学跟不上要求,甚至害怕上机操作等,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更正和提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我在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经过摸索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如:在Word中教学“艺术字的插入”,以“图片的插入与调整”为基础,教师以非示范的方式展示各种各样的艺术字,让学生以自己的姓名为输入内容完成各种样式的艺术字,比一比,谁创作的多且漂亮?这样,就需要学生自己摸索如何插入艺术字,如何对艺术字进行美化。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将教学目标任务化。任务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引发学习求知欲。

2.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巧,要有层次,要有一定的可行性。

3.使学生乐于完成任务。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理解任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完成任务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技能。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探求随之;没有这种饥渴,即使学生的心智装满了知识也无用。”信息技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与实验,加深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理解,优化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邬家炜,编著.信息技术教育[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

[3]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时事相结合 下一篇:高中英语学习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