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收益质量的探讨

时间:2022-06-07 08:36:07

有关收益质量的探讨

当前,我国证券业迅速发展,个人投资者急剧增加,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大,加之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们对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收益信息是财务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收益质量的含义及内容等基本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收益质量的定义

收益既可以指企业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收益数据,也可以指企业实际获得的收入和利得。换句话说,收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方面,从信息角度看,收益主要是指会计报表上揭示的收益信息,是由企业提供并用来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信息产品,并且这种产品会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既然收益信息这种产品是用来满足一定需要的,那么它就存在质量问题,收益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信息的质量特征是有用性,为了满足有用性,信息必须具备两个主要特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其次还有可比性。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看,收益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报表使用者利用收益信息的主要目的也是评价企业的收益状况,预测企业获得收益的前景。既然收益是指经济利益的增加,那么就有收益多少之分,相应地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强弱之别,因此也存在质量问题。所以,收益质量也应该包含收益在经济层面上的含义,此时收益质量是反映企业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尺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收益在信息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存在质量问题。目前,有关收益质量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收益质量是指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这里的“合格产品”是指会计报表被认为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2.收益质量是企业报告收益反映实际经营业绩的真实程度,其具体量化的方法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收益与其实际经营收益(从报告收益中剔除非经营因素后得出)的对比来实现。

3.企业的收益质量,是针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真假虚实而言的,也就是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或可信程度。

4.收益质量是指收益有现金流人保证的程度。

5.会计收益的变现程度是衡量收益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6.收益质量主要取决于资本的保持,而其关键则在于如何进行成本补偿。

7.所谓收益质量,是指在谨慎、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其中“自由现金流量”是指,在扣除了税费以及支付了用于维持企业现有竞争力的所有资本费用或其他投资之后的现金流量。

8.利润质量可以理解为企业可以实现的利润的优劣程度。

上述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

第一类,主要是观点1,强调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认为收益质量是指报表使用者直接使用或放心使用损益表中的收益额的程度。这类观点是从信息角度来讨论收益质量的,强调只有在会计报表被认为是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及财务状况时,才谈收益质量。笔者认为,这一点是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对于企业的外部报表使用者来说,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是无法直接证实的,他们只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审计报告等间接证据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作出判断。然而,由于我国财经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社会审计市场尚需规范,即使企业的财务报告已经通过了审计并被允许对外公布,也很难说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如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按照财经法规编制并取得无保留审计意见只是合格会计报表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此外,还可能出现会计报表没有充分披露的情况,这也会影响甚至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所以,会计报表只有在被认为是真实、公允且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条件下,才是合格品。

第二类,包括观点2和观点3.该类观点认为收益质量是指财务报告收益反映实际经营业绩的真实程度。它强调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却未提及相关性和可比性,而这二者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因此,这类观点不够全面。此外,第二类观点对收益质量所涉及的判定范围没有限制,即既包括由会计制度缺陷造成的收益质量差别,又包括违反财经法规的人为操纵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再次,观点2还提到评价收益质量的量化指标是财务报告收益与实际经营收益(不含非经营收益)的比值,笔者认为该指标不适宜评价企业总体的收益质量,原因是收益质量应包含收益可靠性和相关性两方面的特征,而非经营收益也可以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这一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作为收益质量某一方面的评价指标,但不能作为评价总体收益质量的指标。

第三类,包括观点4和观点5,也是从信息方面探讨收益质量。它们都只强调收益的现金流人保证程度,而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收益的结构、收益的确认等。因此,这类观点也是不全面的。

第四类,主要是观点6,是从资本保全角度来分析收益质量。这属于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的问题,在确认和计量收益时,需要予以考虑。

第五类,包括观点7和观点8.这类观点侧重于讨论收益质量在经济层面上的含义,将收益质量具体化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尺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关收益质量的探讨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人手的,一是信息角度,二是经济角度,每一个观点只侧重于一个方面,不够全面。因此,应将这两个方面都包含在收益质量的定义当中。

笔者认为,收益质量的定义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信息层面上,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报表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收益数据能由会计报表使用者放心使用和直接使用的程度;在经济层面上,收益质量是指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高低。这里的“合格产品”,理论上是指会计报表被认为真实、公允、全面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实际生活中,是指符合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等,并取得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会计报表。当然,随着国家对经济秩序的不断规范和管理,实际的“合格产品”将逐渐接近理论的“合格产品”。

二、收益质量的内容

收益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收益质量的“质”,侧重于收益质量的信息层面,是指收益信息的品质,体现为收益数据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说明会计报表上的收益数据与企业实际的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接近程度,以及报表数据与报表使用者所需信息的相关程度;收益质量的“量”,侧重于收益质量的经济层面,是指收益的多少,体现为衡量企业的收益水平和收益能力的尺度。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收益“质”的保证,“量”就没有意义;没有收益“量”的保证,“质”也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具体来说,收益质量的“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在企业遵循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企业如果充分考虑了资本的保全,比如在资产发生减值的时候及时在当期计提减值准备,或在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时持谨慎态度,如在物价上涨时存货的发出采用后进先出法,以及及时确认成本费用,那么企业的收益质量就比较高;如果企业为了使会计报表显示出较高的收益水平,而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成本费用,或是当企业资产发生减值时不计提减值准备,那么企业的收益质量就比较低。

(2)收益的确定性。收益的确定性,也可称为风险性,是指企业确认的收益是否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如果有,这种不确定性有多大,或者说所确认的收益在多大程度上是有真正的经济利益流人的。如果企业有稳定的原料供应和良好的销售市场并能及时收回货款,则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就很小,企业的收益质量就高。但是,如果企业为了增加销量而一味地放宽赊销条件,相应的货款不能保证及时收回,那么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就很大,企业的收益质量就比较低。

2.收益质量的“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收益水平。收益水平,是指企业当期取得了多少收益。为提高可比性,可采用比率进行评价,如销售利润率、资产收益率等。如果企业当期的收益比率指标较高,则说明企业当期的收益水平较高,企业的收益质量也较高。

(2)收益的稳定性。收益的稳定性,是指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有没有能力保持稳定的收益水平和平稳的增长速度。企业的固定资产成新率较高,说明企业的生产能力较强;企业保持了较优的资本结构,使其财务风险适中,有较强的筹资能力;企业在科研开发、广告等方面有较大的资金投入,说明企业注重保持和提高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

(3)收益的结构。收益的结构,是指企业的收益中,经营收益与非经营收益的比例关系。如果在企业的收益当中经营收益占有很大的比重,说明企业的经营能力较强,具有最主要最稳定的收益来源。而非经营收益具有偶发性,它只可能在某个期间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收益,却不能经常性地带来收益。所以,经营收益在收益中的比重越大,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收益质量就越高。

上一篇:金融支持江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路径及... 下一篇:使用价值的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