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的说课稿

时间:2022-06-07 08:25:18

摘 要:说课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认识和反思。一篇好的说课材料能把教师的“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本文针对小学数学中分数教学而探讨说课艺术。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分数的再认识”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一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三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五)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具袋、铅笔、完全相同的圆片、彩纸,彩色笔等。

二、说学情

本节课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关注的焦点是“再”,既是“再认识”,必定不陌生,三年级的“分一分(一)”、“分一分(二)”,两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为了使教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发展,教学时,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观察、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也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我用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认知冲突,提示课题。问题一:你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和油饼各占饼总数的几分之几?问题二: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徒弟们得到的这张油饼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依据课本提供的情境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富有情趣的活动,通过孩子们的猜想验证,经历数学探究过程。

活动一:拿铅笔。设计了“拿铅笔”的比赛活动,提出问题。(略)

活动二:说一说,一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略)二是交流结果,自评,互评。

活动三:画一画。一是出示问题: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1/4,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二是学生试着画一画,画完后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我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一是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设计意图为本题用不同的图形表示整体“1”,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也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二是涂一涂――在图中用颜色表示对应分数。设计意图为分数不同,所对应的整体“1”也不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三是想一想――分别画出下列各图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让学生巩固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四是辩一辩――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设计意图为引入现实情境,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结合捐零花钱的实践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四)拓展延伸,了解数史。课件展示分数产生的历史过程,设计意图为高年级学生已具备更好的理解基础和能力,在教学中穿插数学史,使学生学得更有趣味,对内容的理解更加系统。并使学生感受分数产生的历程和相应的思想方法。

(五)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为通过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五、说板书设计(略)

纵观本课教学,学生在猜想、验证、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能学的活,学的实,学的积极,学的主动,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探讨 下一篇:浅谈怎样教好高中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