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关系”考验中美

时间:2022-06-07 04:46:14

“新型大国关系”考验中美

在5月初结束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主席提出了双方应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何谓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发展这种关系,以及这种构想能否变成现实等,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冷战结束后的两个十年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引发世界对中美关系的关注,中国会否取代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问题,也时常被西方议论提及乃至炒作。

中美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要打破历史上大国之间对抗、争霸的传统逻辑,分析其现实性与可能性,需了解两点:

一是尽管大国关系仍存在实力与影响力竞争的一面,但权力政治已非唯一内容。世界各国所面对的经济发展等挑战,都需要国际合作与协调。全球问题的凸显和全球治理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国关系的属性。

二是中美力量的消长,并非中国挑战美国的结果。美国力量下降与深陷两场战争及金融危机有关;中国力量的上升,则不仅是持续的高速增长,还源于在全球问题的治理中,因更大的利益相关性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决定了中美的互动,有可能避免传统的大国冲突。

与此同时,现实中的中美关系仍有不少棘手问题,经济关系、安全关系、意识形态上双方争议不少,这从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议题中,也可看出分歧的复杂性。

事实上,问题能够谈判,就意味着双方有可能经由对话找到共识。双方存在矛盾不是关键,关键是怎样看待和解决问题。现在中美政府与社会主流群体都清楚,要避免冷战那样的结局,建立起新型大国关系,关键是建立互信。

影响中美互信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双方实力对比变化已相当敏感;二是意识形态差异依然是深层影响因素。

要想完全消除上述两个基本因素还不太可能,但如果双方认识到世界大势必须以合作为互动基调,那么各自从国家利益出发,就可能理性地建立基本互信――其基本含义,就是相信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美谋求互利共赢已成共识。主席表示,中美合作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机遇,中美对抗将给两国和世界带来巨大损害,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克林顿国务卿表示,繁荣发展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繁荣发展的美国也有利于中国,没有中美合作就很难解决任何问题。基于这种认识,美方表示双方不应走向冷战,而应建立一种“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最佳平衡”的大国关系。

中美要建立互信,从操作角度讲有两个挑战,一是机制,二是观念。建立对话机制,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是实现相互了解和谋求共识的制度性安排。现在的战略对话机制,基本解决了这个层面的问题。但仅仅确立解决分歧的制度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切实解决观念上的不信任。如果没有这第二步,第一步也不可能长久、稳定地持续下去。

要消除不信任,一方面需以当今形势发展为背景,不断推动互利合作进程;另一方面则需通过沟通确立新共识,理解中美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大国关系的新属性。

就谋求互利共赢而言,中美3年来的对话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总计达218项。本轮所取得的67项成果,涉及宏观经济、贸易、投资、金融、能源、环境、科技、海事、发展援助等广泛领域;并决定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加强沟通协调,通过多边机制联合应对共同挑战,维护和平稳定。

这表明,双方确实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且能够基于这些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未来要保持这种关系,关键是消除猜疑。这不是指消除意识形态差异,而是如何在新型大国关系中正确地对待对方,其中,相互尊重乃是关键。

要相互尊重,就是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消除误解。现在中美之间的不信任,固然有意识形态差异的原因,但主要是中美经济总量日益接近。中国崛起后是否要挑战美国,美国是否已在遏制中国,这是导致不信任的症结所在。

目前中国虽被视为大国,但以人均计算仍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益的重心在于解决好内政,国防建设是以防御为宗旨,这些都不会改变。这一国情决定中国不会也不可能走传统的大国权力竞争之路。中美之间虽有竞争,但从长远看不会形成冷战那样的对抗。当然,要以切实行动实现双方良性互动并非易事,但只要具可能性,积极的前景就可以期待。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资本市场高频改革圈点 下一篇:三年强基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