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海外发展经验、市场影响及相关对策

时间:2022-06-07 01:31:27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海外发展经验、市场影响及相关对策

摘要: 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大额可转让定期同业存单(CD)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推出,这将成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本文首先简要梳理美国和日本CD的发展历史,介绍其现状,并分析其推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推出CD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字: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 利率市场化 影响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 CD),亦称大额可转让存款证,是银行印发的一种定期存款凭证,凭证上印有一定的票面金额、存入和到期日及利率,到期后可按票面金额和规定利率提取全部本利,逾期存款不计息。CD可流通转让,自由买卖。

CD发展的海外经验

(一)CD在美国的发展经验

(1)美国CD发展历史

CD最早于1961年产生于美国,晚于1933 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出现,早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1973-1986年),是商业银行迫于竞争和监管压力自发创新的负债工具。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上利率上涨,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受联邦条例制约,有上限规定,因此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入其他收益高的金融工具。为了吸引客户,美国花旗银行率先推出CD。它具有利率较高,可在二级市场转让的优点,一方面有助于银行吸收存款和进行资产管理,另一方面存单购买者可以根据资金状况自由调节自己的资金组合。因此,CD的推出受到市场各方欢迎,迅速在各大银行得到推广。

(2)美国CD的分类

美国CD按发行者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美国国内存单,即美国境内银行发行的CD。其期限通常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有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分。

二是欧洲美元存单,即美国境外银行发行的以美元为面值的CD。其利率通常不受美国银行条例的限制。

三是扬基(Yankee)存单,即外国银行在美国发行的CD。这种存单通常以零售方式出售给投资者。

四是储蓄机构存单,即非银行机构,诸如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发行的CD。这类存单通常受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困难的制约,其二级市场不发达。

一般情况下,欧洲美元存单和扬基存单利率高于美国国内存单。

(3)美国CD一级市场

在典型的美国国内存单一级市场交易中,投资者和发行人就 CD 的利率、持有期及金额达成一致之后,发行人将CD转移给投资者的托管行。托管行在验证凭证后,将凭证计入投资者账户的资产方,然后通过联邦储备银行的电子转移网络对发行人进行支付。

欧洲美元存单市场的交易机制与美国国内存单不同,其被保存在伦敦的托管行,而在纽约进行支付。双方在协议达成后,一般在2个工作日内通过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进行支付。

(4)美国CD二级市场

交易商通过自己的账户买卖CD来进行做市交易。其交易对象通常只包括期限在 6 个月之内的高评级CD,CD必须在参与者的托管行之间进行转移,其清算根据品种和交易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5)美国CD推出后的影响

美国CD在推出初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1975年和1982 年达到高点,占存款的比例达到25%左右。CD的推出促使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储蓄存款占比下降,存款结构变动直接推升负债成本。

从美国1个月、3个月、6个月期CD利率来看,与同期限的Libor十分贴合,说明CD定价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市场比较公允的报价,而略高于同期限的国债利率大约34-42BP。从其走势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前期,一方面由于通胀高企,市场利率被推高,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争夺存款竞争激烈,CD利率高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CD利率回归常态,银行利润得以保持。

(二)日本经验

(1)日本CD发展历史

日本从1985 年开始引入CD,早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晚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1971 年)。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主要由政府推动,CD也是由政府主导推出。

(2)CD的定价

同美国CD定价相似,日本CD利率贴近同期限的日元TIBOR及国债利率,低于同期限银行拆借利率。由于 CD 具有流通性,其利率低于普通的不可流通的定期存款,又由于CD利率波动较大,日本居民和企业更偏好于投资定期存款,这是 CD 占比在日本不是很高的原因之一。CD 的持有者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主。

从日本CD利率走势来看,1996年至1999年6月先降,1999年7月至2001年3月后升,2001年4月至2006年5月在低位盘整,2006年6月到2008年6月再度上行,2008年6月以来开始回落。其走势和货币市场走势、货币政策取向高度相关。

(3)日本CD推出后的影响

日本CD增速总体慢于美国,在推出初期增长迅速,但其规模仍较小,高速发展期为1979-1989年,高点时其占存款之比仅为6%-8%。

日本CD推出后,从存款结构的变化来看,CD占比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小幅下降,1985-1994年其他定期存款占比迅速提升,活期占比加速下降。但由于日本CD占比始终较小,对利差和银行业绩影响不明显。

我国CD推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同时相关替代品(银行理财、货币基金等)有所发展,CD推出的环境与别国不同。预计在初期,我国主要试点大额可转让定期同业存单(以下简称同业CD),其推出或将推升商业银行的短期综合成本,但长期将趋于稳定。

自2013年三季度以来,人民银行一直坚持稳中偏紧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主动上浮存款利率,很多城商行更是一浮到顶。货币市场资金利率的抬升使同业负债成本增加,对同业负债依赖程度较高的银行综合负债成本被迫提升。

随着同业负债成本的提升,以及在监管压力和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指引下,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整体有所下降。若目前占总负债10%-25%的同业负债均转换为同业CD,预计初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银行的综合成本。这是因为目前银行对于负债的竞争仍然比较激烈,尤其是今年6月“钱荒”之后,长期利率居高不下已经推高同业存款利率,这也将推高同业CD利率。此外,未来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会增加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市场发育更加完善,同业CD的竞争将趋于平衡,预计其定价也将像目前的同业存款那样在同期限Shibor上加点,并逐步趋于稳定。

应对CD推出的对策

(一)加速推进Shibor长端利率的构建

目前国内 Shibor 体系中,1 个月期以内的 Shibor 利率报价主要参考同期限的回购利率,由于回购交易较活跃,因此1 个月期以内的 Shibor比较市场化,能动态反映市场变化。但1 个月及以上期限的 Shibor波动性不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1个月期以上品种缺乏活跃的、公开透明的成交品种作为报价参考。第二,目前长期限Shibor报价的考核机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于报价行成员的主要考核指标是报价偏离度,即如果报价多次或者连续被剔除出计算算术平均值的样本,则报价行可能会获得差评,导致下一年无法入选报价行。因此,为进一步推进同业CD的市场定价机制,应尽快推进Shibor在银行产品定价、内部定价中的使用,随着长端Shibor的发展,其公允性和使用频率会大大增强,同业CD发行将具有推出的定价基准和市场基础。

(二)择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

从美、日大额存单的推广经验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是先行条件,它可以为利率市场化护航。因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经营差异扩大,银行业风险上升。通过建立完善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降低挤兑风险,促进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公平竞争,维护金融稳定。

(三)加快商业银行成本收益率曲线构建

从国外领先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技术的使用情况来观察,资金转移定价体系(FTP)可以合理地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产品定价体系、资源配置体系及绩效考核统筹结合,是目前比较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而FTP的报价基础和定价方式都基于银行的成本收益率曲线,如果一项业务所涉成本没有收益率曲线,就无法精确测算该项业务所能获得的收益,也就无法开展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

除了货币市场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会影响CD报价外,每家银行的特殊性、市场认可度、监管评级等都会影响其报价,而每家银行的CD报价参考依据除了外部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其自身的成本收益率曲线。

为推进商业银行现代化经营管理FTP的应用,同时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同业CD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构建自身成本收益率曲线。

(四)银行为保存款而进行的理财业务亟待转型

银行理财在发展初期,部分承担着为银行增加存款的功能,特别是在2011年以后,在季末上演的存款争夺大战中,银行都会推出特供理财产品。如果同业CD推出,传统理财业务必然受到影响,继而会影响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未来必然要求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同业CD收益率,银行如何寻找高收益资产来满足理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银行未来的理财业务必须要进行创新,从传统的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转移,从单纯的理财产品向与券商、基金、保险、资管合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转换。

同业CD是标准化产品,尽管融资成本上相对于目前的同业存款有一定优势,但在条款上不够灵活、信息过于透明等因素,也会使得其无法完全替代同业存款。

此外,市场也十分关注同业CD能否作为主动负债工具,能否算作普通存款,或者能否算入贷存比计算指标,这些都亟待解决。

上一篇:否极泰来 破中生立 下一篇:浅析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