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结构分析

时间:2022-06-07 10:41:52

中国—东盟贸易结构分析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持续发展,双边贸易额呈现平稳快速增长趋势,中国与东盟相互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彼此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本文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认识双方目前的商品贸易形势,发现双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 东盟 贸易结构 产业内贸易 建议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到2011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630.9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了5.6倍,年均增长率超过20%。

一、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1)东盟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由表1可以看出,2011年东盟从中国进口贸易额最大的部门依次为第7部门、第6部门和第8部门,三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43.5%、22.1%和14.7%。初级产品比重为11.2%,制成品比重提高为88.8%。这些数据表明,2011年东盟从中国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为辅。

(2)东盟对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2011年,东盟对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比重为34.2%,制成品为65.8%。由此不难看出,虽然东盟对中国出口仍然以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为辅,但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比重差距远远不如东盟从中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比重之差。

二、中国与东盟产业内指数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在贸易产品结构上既有互补也存在竞争。东盟较具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部门,在工业制成品部门,中国产品较具比较优势,同时中国与东盟在第7部门存在显著的产业内贸易特点。中国与东盟在对外贸易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性,这是由于东南亚国家和中国选择了比较相似的产业发展模式。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世界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制造中心。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互补性,则主要来自于发展水平和市场的互补以及产业结构的互补。

如何合理优化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有效减少中国与东盟的竞争程度,增强双方的优势互补?首先,应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包含的技术水平,增殖附加值。中国需要主动吸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转移的产业,积极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其次,应该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优化双方贸易结构。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看来,中国同东盟可以利用双方的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如丰富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产业内贸易的差异性产品,从而降低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减少双方的竞争程度。最后,应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增强双边的政治经济交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有利于东盟与中国商品贸易的结构优化,通过政府的干预,调整重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各国不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强化其与自由贸易区内的其他产业之间的互补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对外竞争力,这样可以促进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上一篇:水彩画中的意境解读 下一篇:论单位犯罪的主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