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实例研究

时间:2022-06-07 03:41:25

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实例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由五个方面子体系组成、41项单项指标构成,各个子体系既可以结合起来做出总体评价,也可以单独用于监测和评价商贸流通业的各个方面。根据对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按2001-2005年现有统计数据进行了试算,并对评价分值给出具体分析。最后为了加快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统计监测 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以及建设平安浙江、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发挥商贸流通业在扩大消费、引导投资、促进生产、服务公众方面的先导作用,构建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价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对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流通产业发展的引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

(一)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内部构成,根据商贸流通业的内涵特征和指标设计原则精神,我们考虑从统计调查体系(包括监测)、评价体系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实证分析体系三个方面构建商贸流通业监测评价体系。这三方面内容呈递进的“三角形”结构。其中调查体系是基础,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是核心,实证分析体系是应用目标,为商贸流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二)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体系

根据商贸流通业统计指标设置原则,具体的监测体系将由以下几个部分来实现: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商贸流通业单位名录库;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水平、结构、效益状况及发展潜力与环境、综合竞争力等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采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相结合的统计调查方法;建立一个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相结合、资料共享的统计数据采集体系。

(三)商贸流通业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考察商贸流通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围绕实现社会、国家、行业、企业四方共赢的终极目标,在诸多复杂的因素中,找出影响力大、关联性强的主要因素,进行大体层次的划分,秉着力求客观、公正的原则,拟从五个方面构建整个综合评价体系,我们设想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五个基本子体系构成,分别监测全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现代化程度、潜力与环境、成本与效率(益)、社会贡献。具体指标构成参见综合评价部分。

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对商贸流通业统计监测评价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根据2001-2005年现有统计数据进行了试算。

(一)总体发展规模与水平偏低,发展速度较快

从表1的评价分值总体来看,十五期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规模水平呈稳步上升势态,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良好。具体分析其总规模、平均水平和发展速度三个侧面,发展总规模和平均水平指标体系中,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商品销售总额和税收总额增长较快,发展总规模由2001年的35.51分上升2005年的52.33分,但总体水平不高。从发展速度指标体系看,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商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较大。

分析2005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总规模与平均水平评价得分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评价得分低于上年情况,说明浙江省2005年商贸流通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导致2005年指标体系总得分较上年有所下降,由上年的80.66下降到72.8分。

(二)新型流通业态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有序推进

十五期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较快。人力与信息技术、流通方式与结构、国际化水平三个方面都呈上升水平,尤其是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对商业领域利用外资取消地域、数量、股权比例的限制以来,浙江省商业利用外资项目明显增多,外资商业销售额也迅速提高,2005年浙江省外资商业销售额比重从2004年的0.65%上升到1.77%,增长了近2倍。2004年下半年浙江省政府提出的“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1-7月份全省1227个乡镇中已有937个乡镇开设了连锁超市,覆盖面达到76.4%,超额完成了省政府覆盖面达75%的工作目标任务。2006年上半年我省社会消费零售额达到257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5%,其中:城市同期增长14.6%、农村增长14.4%,两者之间差距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3.5个百分点缩小0.2个百分点。

(三)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率长期偏低

从商贸流通业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来看,我省最终消费率十五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5年略有好转,但仍然长期偏低。2003年最终消费率只有46.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5%,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其他各项指标十五期间均呈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商业投资增长率水平较高,但是投资波动较大。

(四)经营质量不断改善

“十五”期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创利税逐年提高,劳动效率大大提高。2005年分别达到312.6万元和9.1万元,比上年增长47.2万元和0.5万元,比2001年增加了180.1万元和4.2万元。

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企业营运能力增强。十五期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库存周转速度、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分别从2001年的16.1次/年和2.44次/年上升到24.1次/年和3.17次/年。同时企业资金净值率近几年来基本保持稳定,并在合理区间之内。

(五)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贡献大,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业逐步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进入90年代以来,全省商贸流通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业人员数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从业人员数占社会就业人数比重也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60.6%上升到69.8%,且就业比重的增幅远远高出增加值比重增幅。但是近几年来,我省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略有下降。

加快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浙江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这一先导产业,以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流通业的“双轮驱动”。

(一)引导和扶持商贸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

围绕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加大产业整合力度,加快商业资本向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和上市公司集聚,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公司、大集团,以适应现代大工业发展和消费需求转型的需要。坚持“引进来”,鼓励“走出去”,破除地域限制,支持现有商贸龙头企业创新经营方式,突破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领域,加快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以及进出口业务拓展,形成产业新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抓“大”还需与扶“小”相结合。

(二)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着眼于增强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商贸流通业中连锁经营销售额的比重。有序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重点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村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的推进工作。以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造传统仓储运输业和自有物流配送方式,积极运用现代物流储运技术和先进营销方式,进一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努力推动发展电子商务。抓紧研究并解决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等问题。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

(三)深入抓好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

探索建立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市场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建设开放、统一的市场。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制止不正当竞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提倡讲诚信、守契约、反欺诈。引导商品批发市场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会建设,不断提高社会参与监督的程度和消费者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商业网点布局

抓紧研究制订《浙江省“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业发展目标、布局、重点以及产业政策。切实抓好商业网点的布局规划,在城市商业中心和闹市区,控制发展百货商店或购物中心,符合条件的传统百货店逐步向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或连锁超市方向发展;在郊区和较大的居民区发展连锁超市,在城市出口处重点建立大型连锁仓储式商场和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从城市中心到边缘的居民小区,积极发展连锁便利店,适当发展专卖连锁店和专业连锁店;乡镇主要发展中小型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增强城市流通对农村腹地的扩散力和区域内外的双向辐射力。

参考文献:

1.丁俊发.中国加入WTO:流通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宋则.流通体制改革攻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苏为华.综合评价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4.石忆邵,朱卫锋.商贸流通业竞争力评价初探――以南通市为例.财经研究,2004(5)

5.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6.王怡川.问题与对策:浙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5)

备注:

本文是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度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属高校)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2005年度重点项目的部分成果。课题组组长:周日星(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课题组主要成员:苏为华(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张悦(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沈毅(浙江省统计局)、辛玉娟(浙江工商大学统计学院)。参与课题讨论的还有省经贸委的贾帆联、余永胜、陈如长,浙江工商大学朱发仓,浙江省统计局王美福、朱天福、王怡川、缪茶英等。

上一篇: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 下一篇: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