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医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辨治

时间:2022-06-06 07:13:09

简述中医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的辨治

中医古籍中无冠心病的名称,但对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内经》及历代中医文献多有描述。例如:“邪在心,则病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还记载有“暴卒心痛”“久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病”“胃心痛”“真心痛”等病症的症候。“胸痹心痛短气病”的名称为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所正式提出。《圣济总录?胸痹门》中说:“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显然,胸痹心痛病类似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其发病机制综合论之,或因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导致胸阳不振,心脉气滞血瘀;或因心脉自身原因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

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胸部逼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肾也有一定关系。一般地说,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2.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必要时可根据虚实标本的主次,兼顾同治。祛邪治标常以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为主,扶正固本常以温阳补气,益气养阴,滋阴益肾为主。

3.分型论治

(1)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痰紫暗脉沉涩等):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桃红、红花、柴胡、枳壳、佛手片、郁金、延胡等)。

(2)痰浊雍塞(胸闷为窒而痛或痛引肩背,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等):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半夏、薤白、干姜、佛手、叩仁等)。

(3)阴寒凝滞(胸痛彻背,感寒痛甚,面色苍白,四肢凝冷,舌苔白,脉沉细):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选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薤白、桂枝、附子、瓜蒌、枳实、佛手片、丹参、桔皮、茯苓、生姜等)。

(4)心肾阴虚(胸闷且痛,心烦不寐,心悸盗汗,腰酸膝软,耳鸣,头晕,舌红或紫斑,脉细稍数或见细涩):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选用左归饮加减(熟地、山芋肉、枸杞、淮山、茯苓、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丹参、川芎、当归、郁金、炙草、首乌、双勾、鳖甲等)。

(5)气阴两虚(胸闷隐痛,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无力或结代):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选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或炙甘草汤化裁(人参或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草、麦冬、地黄、当归、白芍、炙远志、五味子、丹参、益母草、红枣、生姜等)。

(6)阳气虚衰(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选用参附汤合右归加减(人参、附子、肉桂、熟地、山萸肉、枸杞、龙牡、麦冬、五味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等)。

单方、成药、验方介绍

1.冠心苏合丸(每次服一粒或按时服,或每日2~3次)。

2.复方丹参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天1~2次;或2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静推。或用4~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

3.苏冰滴丸,每次服2~3丸,每天2次。

4.瓜蒌片,每次4片,每天3次。

5.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1~3次。

6.冠心Ⅱ号方(中研院西苑医院拟):川芎、丹参、赤药、红茯、降香,药量比例为1:2:1:1:1(1份的量一般为15克)。可供当地医生参考。

上一篇:淡泊从容 青松不凋 下一篇:盛世农家翰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