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其规范与引导

时间:2022-06-06 05:59:26

大学生网络舆情及其规范与引导

【摘 要】网络的高速发展,使网民主体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相互交错和融合,网络舆情就是这些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反映出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试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规范引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近年来,随着微博、QQ、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网民通过广泛参与网络互动,对时事以及热点问题发表见解与意愿,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复旦饮水机投毒案”“四川儿童扶跌倒老人被讹”等事件中,由于网民的广泛参与,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进程。大量的网络舆论能够使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意识到其管理和制度层面的不足和问题,能够引导公民普遍关注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华南虎”事件就成为一种闹剧。有专家曾一度用“舆论绑架”来形容网络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就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现实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称,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5.91亿。中国网民数量平稳增长,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

(一)舆论与舆情

舆论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是指公众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言论和意见。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事件以及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一种群体,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舆情相较于舆论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包含舆论,更涉及舆论主体的情感和政治态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发展,使网民主体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相互交错和融合,而网络舆情就是这些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民社会阶层构成日益广泛化和平民化,互联网上的民意越来越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心理分析

传播学先驱温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指导的同时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场的产物。这一学说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舆情的发生提供了借鉴,网络舆论受网民个体心理指导,但更多的受到网络群体压力。网络舆情是个体和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对网络事件发表评论有其心理渊源,即使事件并不与网民直接联系,当个人的社会身份面临威胁,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认知偏差等原因或出于逆反心理或出于同情心理都能够使个体通过发泄情绪、宣泄观点,利用舆论风潮来弥补心理的不和谐。同样,网络舆情是一个群体,群体是网络舆情的中坚力量。网络舆情群体是由个体自觉的个性消失形成的,心理学家勒庞认为,“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网络舆情往往会出现一种的群体情境,即在群体情境下个体行为无形中会受到影响,群体规模和声势的巨大,会对网民的个体行为产生塑造作用;群体情境通过暗示会对群体中个体起到催眠和暗示作用。因而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形成群体思维,即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在群体性思维的引导下,往往会形成从众心理和群体激化心理。勒庞在研究大众心理学时始终认为,加入群体后的个体,在理性与智力水平上明显低于个体的平均水平。很多非理与愚蠢的行为都是群体干出来的。在我国,这种群体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效果。

(三)网络舆情的网络环境分析

网络舆情的特殊之处在于网络环境具有现实社会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能够生动有效地实时地传输讯息,通过声、图、文的方式将全球最新的讯息呈现给网民。同时,又能够聚集多元信息,使网民能够更加全面的分享资源。然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我们存在困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突发事件信息迅速传播,舆论的“压倒式”难以控制。网络的开放性为网民增加话语权提供了宽泛的平台,然而,隐匿性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极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利用,达到其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一态势将影响人们正确表达观点,影响网络集思广益的优势。其次,网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暴力的信息,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络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其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网络暴力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必然混淆网络存在的真实价值。第三,网络的监管不力,网络行为难以实现和谐有序。黑客、网络诈骗的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网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使网络发展存在巨大地隐患。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其言论和见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普遍价值,也代表着自身的诉求和对社会的期望。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水平也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在全体网民中占比为10.9%。毋庸置疑,大学生网民是网民的重要主体。网络舆论特点与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等需求相一致,使大学生群体重视网络新媒体的沟通互动功能。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意见、情绪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大学生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一)大学生普遍特征

大学生是中国网络舆情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一般社会公众相比,在社会经验、政治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积累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局限,但也有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大学生主体意识张扬。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等原因,本身个性就比较张扬。在社会交往和信息传播得到极大拓展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沟通和交流能够更直接地展现个性,宣泄情感和情绪。其次,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取向是人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广泛,因而会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影响,在事件和问题分析中存在不同观点。第三,大学生平等诉求强烈。大学生群体由于年龄、身份、社会地位等原因,属于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而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表达其对理想中的平等社会的期许和渴望。大学生由于教育背景和环境的作用,非常重视公平和平等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上一篇: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 下一篇: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内分泌激素与胰岛素抵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