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发展的内涵

时间:2022-06-06 05:52:46

论和谐发展的内涵

摘 要:教育是人学,是为人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在当下激烈的应试环境之下发生了异化。重新解读《给教师的建议》,深刻认识教育的丰富内涵,回归教育常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超现实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全面发展;全体发展;科学发展;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1-2

一、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

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是贯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根主线。教育的问题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还是实践上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不知喊了多少年,但为什么还是收效甚微呢。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行政与社会的不恰当干预对应试教育的肆虐横行直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也不能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于外界客观因素,其实在我们的学校内部出现的问题也不小。比如很多校长缺少办学智慧,缺少课程开发意识及能力,很多时候身陷烦琐的各种杂务之中,这就是苏翁所讲的行政上的领导。

呼唤教育家办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苏翁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多样化课程。上午开设以国家课程为主的教材规定内容,下午就是以校本课程为主的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开设了几十个兴趣小组活动,有手工、机械、电子、汽车、木工、种植、养殖、栽培等课程,这就是苏翁所说的“智慧在学生的手指尖上”。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发现自己的潜能所在,找到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体验知识被运用的快乐,体验智力创造的快乐。

和谐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应该是个性化发展,应该是特长发展。从字面意义的逻辑概念来看,似乎这几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理解分歧,但是在苏翁看来,这仅仅是时间与过程的问题。一个孩子与其在教室里死死抱着书本痛苦地学习,还不如让他走出教室,到其他领域中寻找发展的契机。当他一旦在某一方面找到成功的信心,自然会转化到学习上来。所以说,爱好与特长是和谐发展的突破口,让其初尝智力劳动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自信。从长远来看,特色发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二、和谐发展是全体发展

“德智体全面发展”阐释的是全人教育的思想,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等口号都是在诠释着全体发展的教育理念。苏翁是一个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总是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教育信念。苏翁告诉我们要实现全体发展,不能只抓中等学生,而是应该抓两头。只抓中等学生只会导致优秀学生停滞不前甚至学业倒退,后进学生没有学习榜样,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而应该是抓优秀学生和那些思维迟钝的“差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好学生要让他们充分吃饱,差生要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苏翁用很多的篇幅举例,都是关于这些后进生从学业失败走向事业成功的典型例子。其中的做法是与我们的常规做法有很大不同。我们对于这些孩子总是抱着冷漠抱怨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且千方百计地拴住他们,不让他们任何玩耍的时间,总以为缺什么要补什么。在苏翁看来,这种做法是愚蠢的,是没有半点用处的。唯一正确的做法,教师应想方设法找到这类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地激励他,使他能够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当然这个闪光点的发现不是灵光一现,不是教师随意的一句表扬性的话,而是需要让这样的孩子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智力劳动中,等他慢慢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才能勇敢地抬起自己的头来。书中讲到了两个人,一个在种植小组中找到了自己的智慧,培育出来的小麦产量是同学的两倍,后来成为著名的农技员。另一位问题学生,在无线电小组里成长为一名熟练的修理技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实际上,苏翁全体发展的理念在今天看来,就是要求我们用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教育,看学生。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之路。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由于常常局限于一元发展,偏重于一元智能,学习的失败常常会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这种单一的评价观扼杀了许多人才。人的幸福在于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个孩子如果从小认为自己无能,认为自己是个废物,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三、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应该是遵循孩子年龄特点,合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苏翁是12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学生跨度之大对学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苏翁的确是个教育家。他把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全部教了一遍。尤其在理科上的钻研付出了的精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这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是个知识广博的人,身为校长能够对所有的学科有一定了解,是了不起的事情。苏翁不仅知识丰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等各个时期的发展都深入研究。

他钻通中学教学以后,把触角伸向了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一起蹲点在小学听课,了解小学教学的特点。教育家总是比一般教师对教育,对儿童理解得更为深刻。比如书中谈到对一年级新生入学前的准备,在我们的经验中,搞一、二次小幼衔接活动,或者暑假里培训一下即可。但在苏翁的学校里,对于这些孩子要在两年之前就要预做准备。大概在幼儿园中班开始,这些孩子的名单就到了校长手里,要求这些将来的新生每个星期两次到小学里来,由老师或者校长带领着他们到大自然中作思维的旅行。一年两次体检,对这些幼儿的身体健康情况要了如指掌。他们的家长也要到小学的家长学校里接受教育,以熟悉小学教育的特点。等这些孩子进了小学大门后,学校则要求一年级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上,继续推行一周两次的“思维的旅行”课。暑假里在孩子们中间开展夏令营,孩子们在森林里露宿,在湖泊中游泳。苏翁极力主张孩子每天通过游泳来增强体质。

在作息制度上也比我们现在的更加科学。在苏翁看来,上午是从事智力学习的时间,而下午则应该是动手实践,参加兴趣活动的时间。因此苏翁通过家长会,要求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跟学校保持一致。苏翁主张孩子早睡早起,起床后洗个澡,在上学之前把家庭作业完成,认为早晨的学习效率是最好的。到校后,上两到三节关于读写算的基础学科。下午的时间就是孩子放飞想象自由驰骋的时间,学生在几十个课外小组里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样的办学思想似乎和美国当代教育是相吻合的。在“蓝蓝的纽约城”的博客中曾经介绍过她的两个女儿在高中阶段的作息时间,美国高中生的学习也很忙碌,不过她们是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忙碌,所以“乐此不疲”。美国高中生在下午3点过后全是兴趣小组活动。看来我们中国的教育值得反思,值得好好借鉴。如今我们中国的中小学,基本上都是一些科学文化课,作业又是堆积如山,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根本没有精力去实践与创造。因此我们的教育难以培养出杰出的大师。

教育有时是浪费时间,创新是跟闲暇联系在一起的。整天疲于奔命的学生,难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和谐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应该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应该是倡导手脑并用的发展,应该是学习和闲暇相得益彰的发展。

四、和谐发展是终身发展

我们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全体发展,强调科学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每一个人的幸福人生奠基。应试教育最终要被素质教育替代,其道理就在此。科学发展应该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过上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丰富而有意义,在苏翁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智力劳动。他用很多的篇幅写到了书籍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苏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识记,主张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要相互协调起来。作为校长要建设好学校图书馆,并要求班级建设好班级图书角。要有足够数量的图书,要经常性地添置一些反映时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图书,还要针对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添置好各类图书,如科普书籍、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等。苏翁还注意结合教材内容添置和编写一些配套读物,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背景,帮助无意识记,提高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他说:“哪怕一个孩子一整天都捧着书籍,你不要去打扰他。”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书籍的痴迷与热爱。有了书籍陪伴的日子,他的精神生活必定是丰富而有意义的。每一个人都要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惟有书籍才是他终身的朋友。书籍是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强力钙质。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从中所起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苏翁自己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读书与写作成为他基本的生活方式。他为少年儿童写了几千篇文章,很多是童话一类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想正是校长的率先垂范,使得他带领的教师团队以及他们的孩子们都喜欢上了阅读,过上了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上一篇:美国院长的一天 下一篇:由英语试卷讲评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