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式烹调的营养学

时间:2022-06-06 03:52:02

【前言】论中式烹调的营养学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中式烹调,就是根据不同原材料的特性以及所含营养的不同,通过合理的搭配组合,再加上合理的烹制手法,尽量保持膳食中的营养成分,以满足人体合理营养的目的。中式烹调的手法有很多,总体说来,常见的烹调方式有蒸、煮、炖、炸、腌、凉拌等。 其一,蒸。蒸起源于炎黄...

论中式烹调的营养学

摘要:中式烹调历史悠久,并且以品种丰富、风格独特、流派众多、营养丰富而享誉全球。如今,中式烹饪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讨论和分析了中式烹调的营养学,探讨食物营养在烹调过程中的保留之道。

关键词:中式;烹调;营养学

1 中式烹调的概述

中式烹调的历史久远,早在嗣后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对中式烹调的描述:“调和之事,要以甘酸苦辛成,先后多少,甚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故久而不弊,蒸而不焖,甘面不哝,酸而不酷,威而不减,辛而不烈,沾而不薄,肥而不腻。[1]”中式烹调能够合理的保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式烹调已经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食物烹制体系。

2 中式烹调的方式

中式烹调,就是根据不同原材料的特性以及所含营养的不同,通过合理的搭配组合,再加上合理的烹制手法,尽量保持膳食中的营养成分,以满足人体合理营养的目的。中式烹调的手法有很多,总体说来,常见的烹调方式有蒸、煮、炖、炸、腌、凉拌等。

其一,蒸。蒸起源于炎黄时期,特点是将食物原材料以蒸汽为传热介质进行烹制,由于蒸菜原料内外的汁液不会大量挥发,所以蒸出来的食物既有鲜味,又有营养,比如茶清银鳕鱼、高笋刺参都采用清蒸方法烹制。

其二,煮。这是常见的一种中式烹调方法,口味以鲜香为主,有的滋味浓厚。中式烹调认为,为了保持蔬菜中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蔬菜不能煮太久,而菌类食材则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及矿物质,可溶解蛋白质、氨基酸,使汤品口味鲜美,营养容易吸收。养生宴中的渔家狮子头、鲜菌汤,都选用煮的烹调方法。

其三,炖。就是用文火慢慢熬,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效地溶解在汤水中,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养生宴中宫廷普洱虫草汤、观音御翅、普洱寿参汤等主汤的汤底都是煲制的。

其四,炸。就是用热油进行加热烹制,使成品具有外脆里软的特殊质感。像我们常见的炸油条就是运用炸的烹调方法制成的。

其五,腌。就是运用渗透压的原理,用盐腌制食品,使其达到特殊风味及利于长期储存。常见的食品有四川泡菜、腊肉等。

其六,凉拌。主要针对的是凉菜,选料主要为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可最大程度地保持营养素不被流失。凉拌黄瓜、凉拌木耳等都是常见的凉拌菜。

3 中式烹调中的营养学

中式烹调特别注意将食物中的营养素的损失降到最低,提高营养成分在人体中的利用率,下面以常见的米面类食品、蔬菜类以及动物性食品烹制中的营养学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米面类食品。米饭在淘洗过程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受到损失,各种营养素的损失随搓洗次数,浸泡时间、淘米水温的提高而增加。因此,做饭只须将米用水冲洗2~8次即可,并最好采用煮焖的方式以尽量减少米饭中营养成分的流失。

煮面条、饺子时,很多营养成分都会进入汤内,喝汤能够减少这类营养素的损失。在炸面食时,尤其要注意温度,一般油炸食品,如温度不超过200℃,烤制过的脂肪对健康并无危害。

其次,蔬菜类食品。蔬菜主要含有大量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蔬菜是一种相对比较难以烹调的材料,因为蔬菜的种类、切的大小、形状、加热方式和时间长短不同,营养成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蔬菜的烹调方法最好是用急火快炒,这样维生素损失少,而且,据国内一些学者的实验观察,抗坏血酸的保存率可达60~70%,胡萝卜素的保存率达到76~94%。如果炒菜时再加以少许淀粉或肉汤,则对蔬菜中的抗坏血酸更具有稳定作用,它可提高抗坏血酸的保存率16~32%[2]。炒菜的锅也要用铁或铝锅,以尽可能的保证蔬菜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最后,动物性食品。肉类食品烹滴方法一般有红烧、清墩或快炒。这三种方法以清墩时硫胺素损失最多,达60~65%;蒸时硫胺素损失约45%,炒肉时损失较少,仅为13%左右。核黄素在蒸肉丸子时损失约87%;清擞、红烧时约损失40%;炒肉丝损失最少,仅20%[3]。因此,做荤菜可尽量采用急火快炒的方法,骨头应设法拍碎做汤,并可加醋少许,以促进钙的溶解。

4 结束语

中式烹调十分重视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保留,中式烹调的营养学独成一绝,值得人们去探索。正如美国著名的民俗家森纳博士所说:“在烹饪方面,中国显露了比任何其他文明都要伟大的发明。”

参考文献

[1] 赵兰生.饮食要讲究科学[J].食品与健康.2010年05期

[2] 马杰.唐星素.川菜营养、烹调技术研究与开发[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 要汇编[C].2000年

[3] 李效敬.刘衍奎.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认识[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上一篇:探究河道修防工应具备的职业技能 下一篇:乳业公司财务管理支持企业危机处理的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