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情感的培养

时间:2022-06-06 03:01:16

浅谈作文情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按理说来“文章不是无情物”,可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意不及物、词不达意,读来乏味抑或痿得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最最吸引人的就是一个“情”字,也唯有“情”方可直令人“生死以相许”,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始终从情感这一角度切人,把作文教学变成一个贯穿情感、充满体验的教学活动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则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大师给我们的启示是:文章要有‘嗯”、有‘“感”、存“真”。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关注生活百相,学会思考

英国作家康拉德梭说:“天下没有一个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惊羡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罢。”学生要把视角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天地自然,日常生活蕴涵着无数可写的事物。学生不仅是观察者,更应是体验者,“生活充实,才会表达出、抒发出真实深厚的情思来”。但我们的学生大都涉世未深,别人的痛苦与幸福也只是隔岸观火,雾里看花,许多事件也只是耳闻,其实并非亲见,更乏体会了,他们对于别人的不幸至多是同情,对于别人的幸福也仅停留于羡慕的层面,很少去认真地思考,文章除了廉价的同情与赞赏、艳羡甚至没有一点有生命力的元素,文章没有深度和力度,读其文感受不到高中生应有的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朝气,究其根源缺乏生活,缺乏心的思考,无法令读者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撞击。所以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多一点热情,对身边的事多一份关心,要不断增加自己情感的厚度;把我换做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一草芥,去思索他们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通过阅读别人的生命找到感悟生命真谛的突破口。一个有着人性与人情的真正的人,一个有着博大的悲悯情怀的人,才有可能写出感情深切且流露个人思想智慧结晶的文章。学生对生活有了关注与体验,多了几分思考,文章自然少了几分淡漠与矫情,多出几分真切。曾记得有一次上课因谈到人心的冷漠,我忍不住讲到了我亲见的一幕,一个卖栗子的农民陪着笑脸请求司机让他上车,司机斜瞥了这肩挑担子的老农一言不发,就发动了车子,也许遭到了太多的拒绝,老人硬是腆着老脸要挤着上车,可车子一点减速的迹象也没有,反而加速,在颠簸中老农无法抓住扶手,一个踉跄摔出很远,担里的栗子摔得满地都是,老农非但没有发火而是忙陪着笑脸向周围的人道歉,一边忙不递地捡拾栗子,当然还要承受来自司机的怒斥。故事讲到这里,我猛然发问,“换做你是老农,你会怎么做”课堂一片肃然,学生此时无疑正进行着关乎生命之境的思考。这生命之境有生存的艰辛、人情的冷漠、生命的尊严等思考,本是一节普通的作文课,可后来在学生该周的随笔上我看到了许多令我欣慰流泪的文章,我感受到了学生心底的善良与良知,感受到了学生的真诚与理性。一次无心的实践却将学生从忙碌的机械刻板的学习中拉回到了现实,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了象牙塔外“人”的生活,让他们真实地进行了一次关于生活的思考。文章有了思也就有了情,也就有了共鸣的媒质。

二、远离陈词滥调。放飞性灵

史铁生说:“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震惊我的精神过程。”高尔基说:“写吧。为了心灵!”而现在学生的作文因公共价值观的影响,抑或模仿某些80后创作风格,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藏匿起来或泛滥开来,动辄就“花样年华”、“生命的雨季”、“扼住生命的咽喉”可什么样的年华是花样的,什么样的生命是雨季的,又如何扼住生命的咽喉等等,这一切不得而知。因袭别人,拾人牙慧,只能是无病,忸怩作态,这样的文章感动不了自己,就更感动不了别人。真话、实话的缺席表明我们的评价体系确有问题,也正表明学生的作文已远离真诚表露的原则,对老师,对社会存有戒心,不愿真情倾吐,这样的作文怎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富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呢?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口是心非的伪善甚至造成人格的分裂。因此,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放手让学生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直接面对自己的生活,“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题词》)。这样的放手势必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呈现,其中不乏偏激和错误,作为老师要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认识高度,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平等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尊重学生的心灵之作,解除学生的戒备,打破写作的俗套,摈弃官样文章,任其个性的张扬,唯有此方有百花齐放的可能。当然仅有鼓励与尊重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注重引导以及与学生的情感的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否则那些掺杂人性粗鄙的、低下的价值观的文章除了真,却没了善与美,老师的指引此时弥足珍贵,教师应利用各种形式的批阅或课下谈心等方式,拓清心疑,矫正偏激,指引他们走好每一步路,要适时巧妙激发学生人性中的善的因子,使其去鄙存善美。在这样一个引‘导的过程中,促成学生的心灵的成熟和升华,自主实现人格健全。文章有了发自肺腑的健康的真情实感,写出的作文才充实感人。

三、悦己更要悦人。关注表情达意法

我手写我心,我们重视强调真情、真实,但不可因此而忽略了作文是情感交流的艺术。作文不但要悦己,更要悦人。因此,我们不能不讲究一些能恰当表情达意的方法。曾有媒体公开提出“让写作成为艺术活”,它之所以敢冒天下之不韪,那也是因为成功的作文确有方法的因素。原因在于学生“想说就说”并不见得就能说好,我们鼓励放手了并不等于学生就能稳健前行,作文教学不单单是思维启发、情感培育的问题,还应有写作手法的引导,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就拿情感来说,可以是湍急澎湃、奔放热烈、激越昂扬、沉郁顿挫、飘逸灵动,也可以是宁静明丽、冷峻庄重,但如何让这样的情感恰如其分的体现,让作文神飞思扬,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技法尤显重要。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走厚积薄发之路,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书、品味,在读书中感悟文学语言的无穷美丽和丰富内涵,组部提升审美和阅读能力。让文章形为情役,何愁写不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呢?

四、播种热情。激情感染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去写,而且乐意去写,时时有为文表情的愿望,这样的文章何尝薄情寡义呢,这样的写作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过程。其实要想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固然需要老师指引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真情创作,引导学生表情达意,但教师的激情推动也功不可没。

常言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里的情不仅是本我的情,也有外在的情的感染。有经验的老师在写作前常常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人是感性动物,在一定的氛围中,常常是情随事迁,不能自已。成功的老师往往是煽情高手,他们或朗读,或演讲,或表演,或巧用道具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他们往往能根据写作的需要,运用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我至今语文忘不了我曾经经历的一节作文课,老师想让我们写一个熟悉的人,可平庸的题目让我们索然寡味,在我们看来熟悉的地方没了风景,就在我们无话可说之时,从来都幽默风趣的语文老师今天一改常调用低沉凝重的语调给我们朗读了他事先准备好的一篇缅怀他母亲的作文,我们这些有点玩世不恭甚至有点逆反心理的学生被这一篇文章打得措手不及,如果不是这篇文章我们永远无法得知老师笑容可掬的背后永远无法去除的苦痛:我们也无法得知阳光无法普照的角落里人性的挣扎,更无法得知一个小人物同样也能演绎伟大。当然在这节课我们也目睹了魁梧高大的老师深情收藏了几十年的她母亲没来得及纳完的千底鞋。睹物思人,不过这物已不再是千底鞋,它是我们一封珍藏的信,铭藏心底的一句温馨的话语,乃至身上一个有着故事的疤痕……我们的记忆犹如决堤的长河此时滔滔不绝。心底真善美如泉涌,欲罢而不能,老师的深情回眸有如一束火把点燃了我们蛰伏的激情。

现如今,观看那么多的示范课,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生动流畅的课堂更多地取决于老师的自身功底,无论什么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要想调动情绪,老师的一席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动作等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自然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诱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当然要想学生想写,且能写好,有一点我们老师还需注意,那就是要让学生确实有话可写,也就是我们在布置作文题的时候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走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色彩亮丽,充满朝气的真善美的舞台。老师采用赏识教育的原则。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再次作文的激情与欲望。这样的做法定会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验,诱发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趣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树活根。文贵情,情感的生成尽管是情绪的涌动,但生成却需要土壤,这土壤的贫瘠与富庶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是否有所作为的结果。

上一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下一篇: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