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民族学生发现汉语的美

时间:2022-06-06 01:34:02

浅谈如何让民族学生发现汉语的美

摘要:在新课改的召唤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学习内容的改变,更迫切需要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如何在民族寄校中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言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已有知识,设计相应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使他们从被动学习汉语言到有兴趣自发学习眼语言。本人根据长期以来的课堂汉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字:民族学生;汉语美;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86-01

本人已从事教育事业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年中一直从事民族学校的汉语言教学工作。至今日,回想过去的教学经历,感慨颇多。其中在我看来最近我深感兴趣并一直研究以便是如可让民族学生从学汉语到体会汉语言的美从而主动学习的问题,这个问题虽则看起是一个语言美学的问题,但放入教学之中都包含了许多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主导了一个学生是否能亲自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美,也决定了一名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语文、体会语文美,激发自己要寻找美的兴趣,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影响这个问题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如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汉语文字的美

在小学低年级的汉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汉语接触时间短,更没有一个从小接触汉语的环境。所以让他们一下子接受一种新的语言学习,首先最大的困难就是陌生感,带来的学习动力阻碍,所以低年级的教学主要是以生动活泼的讲解和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消除对汉语言的陌生感。汉语中的文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这一特点让现在的简体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象形字的象形之处,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字中利用现实中学生们眼见的东西和象形联系起来,让学生与现实结合更利于学生认识、记忆和背写、举例来说在教师讲解"牛"字中可以引导学生想像现实中牛的样子、犄角、四条腿、尾巴等和牛有关的特点然后以第一撇为牛的犄角为始,贯通的一竖为身子和尾巴结尾,将牛字的结构、笔画、意思讲解的清楚,明白更能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去寻找和生活中的物相像的字,这就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和发现,而对汉语的陌生感也在追寻中消除。低年级的学习是最为基础的地方,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2.如可让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朗诵中发现汉语文的音韵美

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汉语文字的积累,能理解一些简单的字句,也愿意朗读一些课文,这是我们就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汉语言的音韵美,尤其是在古诗的学习中是最能体会汉语言的音韵美,这种音韵美并不在于我们死板的教学向内压韵、向内手队,我们要做的只是每一次充满感情的范读,一次次对学生诵读时的引导和纠正,让学生们通过诵读自己去感受于其中的手队,感受到那流传了几百年也无一点磨损的美。这种美先可以通过朗读而理解的也许讲解很难准确又全面的解释,但朗读可以让学生去近距离接触作者的情感,如:在讲解李白的《赠往伦》时并不需要仔细讲解诗句本身就很有画面感,我们只需要引导学生去读出那种朋友间的请别之感,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那种画面和朋友之情。

3.如何激发学生在高段年级的汉语文学习中自己发据语言美

在高年级段的五六年级,学生有了四年学习语文的基础在识字量和情感认知通识字训练已经能自己通过字典和以往的积累学会自己也通过诵读掌握了文章中的句程联系, 虽然不准确,但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反读可以掌握,只时就是激发高段年级学生自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上课时试着让学生自己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的美,语言美,感情美,让学生自己得到自己想会的美,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的美,这也是教师比较难把握的一个地方,因为一个人的审美是与生活的环境和后天的学习有关系的,我们无法去武断地评价一个人的审美好坏,我们无法抹去一个人的审美观,我们只能去引导着往一个跟好的世界前进,这和教师个人的知识范围,审美观和个人性格有关,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充识自己,让自己有一个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态和引导学生的能力。

综上所说,激发学生自己喜欢语文的兴趣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相扣,不反要学生以努力,更要教师不断的提升个人自身的学科素养,以上观点,均是个人在教学中的反思和一些观点,还有不成熟之处,希望我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大家共勉。

上一篇:卡片粼粼淌成河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