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把孩子教“ 笨 ”的吗?

时间:2022-06-06 01:10:31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长越聪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笨”,但现实却恰恰与父母的愿望相反,一些孩子的“笨”正是父母一手“教”出来的。不信,我们就来看下面的例子:

我的同事王老师有一个八岁的儿子扬扬。这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本来不错,也很有上进心,平时对自己要求也比较严。每天放学回到家,都要先写作业,然后才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或看电视。扬扬的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关心,经常要求扬扬多学一些课外的东西,并且规定扬扬在班上一定要在前几名。扬扬姑姑家有个小孩叫龙龙,跟扬扬是同班同学,虽然学习不太用功,但由于脑子聪明,学习成绩还不错。扬扬的父母经常拿龙龙跟扬扬比。一次考试,龙龙比扬扬高了两分。回到家,扬扬的父母就对孩子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笨,平时是怎么学的,看人家龙龙考得多好,你呢!学习不上进,看你将来怎么办!你简直太让人失望了!”扬扬听了,觉得很委屈,可又无言以对,他也感到自己好像确实比龙龙笨。

由于平常父母经常把“你真笨”挂在口边,这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小,他在学校上课也不敢举手,怕回答问题出错受老师的批评。但是教他数学的班主任老师,恰恰是个爱批评学生的中年女老师,而且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也特别高。每次考试,只要谁在95分以下,就必定受到老师的批评。而扬扬也是被经常批评的对象。一次,老师要扬扬回答问题,扬扬的声音太小,被老师严厉地训了一顿。随后,老师又让扬扬上黑板做题。因为紧张,扬扬呆呆地站在那里,这时老师更生气了,她大声地斥责洋洋:“傻呆呆地站着干什么?你怎么这么笨呀!真是个无脑儿。”就这样,扬扬的胆子更小了,而且还得了个“无脑儿”的外号。再后来,洋洋完全成了一个没有自信心、不爱交往、胆小怕羞的“笨孩子”,而且别的小朋友也开始排斥他。

扬扬的遭遇和经历让人想起生物学上著名的实验“梭子鱼之死”。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要张张嘴,把小鱼吞进去就行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越来越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时,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之后,也许一些家长会认为这条梭子鱼真是笨死了。但是你可知道,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能够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在这个实验中,梭子鱼无数次的碰壁后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终害死了它。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生一个“笨孩子”和生一个“天才”一样不容易。95%以上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普通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部分家长和老师眼里,“笨孩子”还是那么多、那么普遍,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在上学后慢慢变成了“笨孩子”? 这其实与我们的不当教育是脱不了关系的。追求完美、看重高分、过分苛责、鼓励听话、拔苗助长几招把“驱迫令”加入孩子的心灵;不准发问、限制游戏、处处干涉、事事代劳把“禁止令”加入孩子的心灵;父母不和使孩子心灵无力,缺失爱的支持和灌溉,孩子会迷茫、沮丧,失去活力、创造力、主动性,甚至感觉“自己真是笨的要死!”。

其实,除了极个别孩子先天愚笨外,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但是由于学校、家长教育不当,当孩子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他的潜意识就会产生“保护作用”,拒绝新的资讯进入记忆库,来保护主人的信念是对的。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我们要想自己的孩子不至于“变笨”,就必须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采取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引导孩子。

有远见的家长是经常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时,大脑里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在做游戏、玩玩具、做手工、参加竞赛及做家务等等活动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当引导,让孩子可以通过一定努力品尝到胜利的喜悦。比如,当孩子跃跃欲试想帮妈妈洗碗时,不要嫌麻烦,或是怕他打碎碗而拒绝他,不妨为他搬个高度适中的凳子,为他戴上围裙、套袖,告诉他怎样轻拿轻放,怎样冲洗干净。当孩子洗好一只碗时,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孩子会很快乐,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小孩子来说,许多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 “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伸手跳跳就可以摘到苹果”。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会让孩子信心百倍,动力十足地向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

聪明的家长是把培养孩子的兴趣永远放在第一位。凌志军在畅销书《微软小子》里讲了个故事,朱丽叶的儿子沃伦秉性聪慧,才14岁,就已完成高中学业,考上科大少年班。她与作者有如下的问答:“作为老师,你觉得‘成绩、兴趣、快乐童年、道德’中什么对学生最重要?” “兴趣永远是第一。没有兴趣就没有一切。有了兴趣,伟大的成绩便随之而来。”“那么,作为母亲,你觉得什么对孩子最重要?” “兴趣,还是兴趣。我希望他有一个很快乐的童年。不过,兴趣还是第一位。有兴趣才有快乐。”

这位平凡且伟大的母亲的言行,让我想起了一个教育案例:一次,这位教育家给学前班的孩子们上课。他准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从讲台扔出去,一边说“2+3=”,哪个孩子接到球,哪个孩子就说出答案,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听课老师有的就不理解,说你这不是多此一举吗?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要什么“发言球”?他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是孩子们却没有了发言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已成老生常谈,却仍被很多父母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孩子越来越聪明、越学越爱学,那就把激发、呵护、提高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放到每日日程上吧。

明智的家长是经常教导孩子失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学习、活动总有胜败、输赢,怎么给予孩子评定是一门艺术。因为孩子本身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数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自我认识。下例中的老师很擅长于这门艺术——

某市幼儿园里,刘园长在给孩子们上课,她要求小朋友用左右手拍球30次。阳阳动作欠协调,拍了20多次,球滚掉了,阳阳两眼直望着老师,急得眼泪也淌了出来。怎样给他打分呢?打“×”?标志着失败,若打“”,又不符合事实,失去了游戏的真实与趣味。能否打出一个既不是失败又不是成功,让阳阳又乐于接受的记号呢?老师在阳阳耳边悄悄地说:“你拍得很好,只差几个球,离‘’只缺一条边。”老师走到黑板前在阳阳名字后面打了一个缺一条边的“”。阳阳破涕为笑,承认自己与其他人相比是差了一点点。缺条边的“”虽然也表示不成功,但不是结果,仅是一个过程,离成功仅是一步之差,却给孩子带来了希望,增强了成功的欲望。阳阳在以后的活动中充满自信,第二次拍球终于成功,老师不仅给他打了一个“”,还在第一个缺条边的“”上添了一条边,因为阳阳不怕受挫,仍然继续努力。

孩子还小,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失败,正确对待失败,当孩子为“失败”而难过时,父母不应以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更甚至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明白,失败、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允许孩子失败,也是对孩子能够成功的一种信任。

上一篇:身为父母,用心学做父母 下一篇:弥撒曲二十世纪的复古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