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

时间:2022-07-13 09:42:41

拉赫玛尼诺夫《悲歌》钢琴三重奏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技巧最高超的钢琴家和最后的浪漫派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在钢琴音乐方面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相对于他大量的钢琴作品,拉赫玛尼诺夫的室内乐作品可谓数量稀少,除了一定数量的艺术歌曲之外,器乐作品仅包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和两首被称为“悲歌”的钢琴三重奏,而钢琴部分在他的室内乐中总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两首“悲歌”三重奏都创作于拉赫玛尼诺夫早年,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创作包括一些改编曲,例如最早的作品就是将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改编成钢琴二重奏,那时他才十三岁,已经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向阿连斯基学习和声了。接下来是《第一钢琴协奏曲》,显然拉赫玛尼诺夫已经找到了作为作曲家想要的声音。1892年1月18日至21日,他创作了《第一钢琴三重奏》——一部单乐章作品,九天后首次公开演出,他自己弹钢琴,小提琴家是巴尔沙伊芭蕾舞剧院乐团的首卫·克莱恩(David Krein)。大提琴家则由柴科夫斯基以前的学生阿纳托·布兰杜科夫(Anatole Brandukov)担任,在那场音乐会上,他和作曲家还演奏了两首题献给他的大提琴小品。

《第一钢琴三重奏》只有一个乐章,奏鸣曲式,短小而紧凑,但足以显示一位十九岁的作曲家超强的个人风格了。钢琴在大提琴喃喃低语的背景上奏出哀伤的主题,极其优美动人,充满了忧郁的味道,大提琴和小提琴交替重复着这个著名的旋律,使它显得更加缠绵多情。相比之下,大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题更为活跃和明快,但丝毫掩饰不住拉赫玛尼诺夫天生的忧伤色彩。整部作品就在这种悲剧色彩的气氛中纠缠着,最后结束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中。

1893年10月25日,柴科夫斯基去世,拉赫玛尼诺夫立刻决定着手创作另一首钢琴三重奏来纪念他。正如柴科夫斯基曾经以自己唯一的钢琴三重奏纪念故去的好友尼古拉·鲁宾斯坦一样,作品被加上了“纪念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标题。这是一部冗长而沉重的作品,在结构上,前两个乐章与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如出一辙,尤其是第二乐章的变奏曲,不过拉赫玛尼诺夫还是创作了第三乐章,而不像柴科夫斯基只有一个重复第一乐章主题的结尾。这部三重奏在六个星期之内就完成了,1894年1月31日首演,小提琴家换成了尤利·康努斯(Yuly Konyus),他的儿子鲍里斯后来娶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女儿塔迪亚娜。1907年,作曲家又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改而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作品的第一乐章以钢琴沉重缓慢的小和弦伴随着半音下行的引子开始,这是一种非常不祥的气氛,大提琴和小提琴交替奏出凝固了一般的哀伤旋律。中庸的快板第一主题完全由钢琴主导,富有节奏感的动机逐渐发展成为狂暴的和弦猛击。忧郁纯美的第二主题,大提琴漂浮在钢琴富有表情的琶音之上,绵延不绝。第二乐章是以拉赫玛尼诺夫交响幻想曲《岩石》的主题为基础而作的主题与八个变奏。完全由钢琴独奏的F大调主题显得格外宁静而肃穆,在后来的变奏中,弦乐器的加入带入了几分愁绪。和柴科夫斯基的三重奏第二乐章类似,第三变奏是异常活泼的钢琴炫技飞翔在弦乐的拨弦中。第五变奏出现了第一乐章引子中不祥的半音下行,第七变奏转入了D小调,乐章的结尾,三种乐器在钢琴的带领下先后表达出痛苦的情绪。第三乐章又是以钢琴爆发出巨大能量戏剧性的独奏开头,像柴科夫斯基三重奏的结尾一样,引入了第一乐章悲歌的主题,最后在钢琴死一般的寂静中结束。

演奏家介绍

瓦列里·格罗霍夫斯基Valeri Grohovski

钢琴家瓦列里·格罗霍夫斯基(Valeri Grohovski)出生于苏联,在莫斯科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比赛中获奖。现定居美国,并往来于俄罗斯、法国和哥斯达黎加之间。格罗霍夫斯基不仅是古典钢琴家,而且在爵士乐即兴演奏方面也颇具天赋。除了大量的音乐会和录制唱片以外,他还作曲、改编和演奏戏剧、电影音乐。

爱德华·沃夫森Eduard Wulfson

小提琴家爱德华·沃夫森(Eduard Wulfson)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首次公开演出。他学于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离开苏联去了西欧,跟随米尔斯坦、谢林和梅纽因学习,在帕格尼尼和萨格勒布的比赛中获奖。在慕尼黑,他还获得了美艺大奖。沃夫森活跃于世界各地,与娜塔利亚·古特曼、尤利·巴什梅特都有密切的合作。他还非常热衷教学,学生在布鲁塞尔的伊丽莎白比赛和巴黎的蒂博比赛中都有所斩获。

迪米特里·雅布隆斯基Dmitry Yablonsky

大提琴家迪米特里·雅布隆斯基(Dmitry Yablonsky)1962年生于一个音乐家庭,母亲是一位出色的音乐会钢琴家,父亲是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双簧管首席。他六岁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九岁就和乐团公开演出了海顿的《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1977年移民美国,先后在朱利亚、科蒂斯和耶鲁大学学习。雅布隆斯基先后在米兰斯卡拉、阿姆斯特丹大会堂、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圣彼得堡爱乐大厅登台,在美国,他在林肯中心和卡内基音乐厅都有演出。在耶鲁大学期间他还学习了指挥,1990年首次指挥了意大利圣西西利亚乐团,1999年成为莫斯科爱乐乐团客席指挥,2002年成为俄罗斯爱乐乐团首席指挥。雅布隆斯基拥有一把1690年制造的Matteo Goffriller大提琴。

上一篇:碟海掠影 10期 下一篇:对女儿,我远不及对学生那般和蔼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