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时间:2022-06-06 10:36:35

荀子的教育思想:化恶为善

教育目的

荀子认为,性不可顺,情不可纵,应予以化导。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必须受教育,教育能化恶为善。所以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者。”即无论何人,本性虽恶,受教育后,均可变为像禹一样的贤人。

荀子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圣人。《劝学篇》说:“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能努力不懈地学习,结果必胜过教师;最低限度,也能变成一个出于治、合于善的成人。

教育方法

一、积久。从恶性到为士,从士成圣人,这种功夫,不是能一步达到,需要每日学习,渐积而成。荀子用许多譬喻来讲积渐功夫,他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与学习,才能成为士与圣人。

二、专一。荀子既重视“学”,又极注意学者是否专心致志。他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他认为,不专心什么也干不成。

三、实行。荀子最恶空谈,而主张知行合一。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人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荀子认为,教育与学习不是口耳记诵,必须入脑入心,变化个人的气质,改善自己的行为与生活,这才算真的学问。

学习途径

荀子对学生训练的方法,是亲师、择友。他说:“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他以为人的知识性格,多得之于交游,所以贤师良友十分重要。渐染之法,莫善于师友:

首先要亲师。荀子重教,而执教者是老师,要具备尊严、耆艾、诵说、知微四种条件,才配做人师。意思是,老师要有高尚的人格、丰富的阅历、明确的表达、深邃的分析等四种素质,他不仅主张读诗、诵礼,还主张人格感化。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他说: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为是也。”

其次是择友。荀子重环境的感化,故特别注意学生择友。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植;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择友的目的,在防邪僻,就中正,择友不慎,则必引入邪途。

教学课本

荀子的教材,是以礼为必修课,而以经及音乐为辅科。他为什么特别重视礼呢?《礼论篇》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扶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他认为,社会人群之中,一定要有准则,才能不相侵犯。要在准则之内各得所求。在个人方面,要控制自己欲望不要过度,如果任性而不以礼节之,必成争夺纷乱的局面。他认为求学的捷径,除亲师外,便是学习礼法了。但尚须辅以音乐,《乐论篇》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莫善于乐。”所以音乐在荀门中也是重要的教材。

(节选自《中国大教育家》)

上一篇:突破人才瓶颈制约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下一篇:数字图书的好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