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6-06 03:15:26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课程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发展和改革将对中职学校教育具有深远影响。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既能促进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师生管理、更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的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坚持以技术为重点,以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更应依据培养目标对课程门类、结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科学地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并有效地加以运用。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行业需求;校企合作

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信息行业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给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改革创新的有利条件。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电子电器应用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要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电子信息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设专业资源库、优质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建立由企业、行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

1.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校企融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区域电子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校企合作共同研讨专业建设,与大型、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共同研讨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课程标准等,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职业启蒙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基本素质及基本技能。学习内容主要有:文化基础课学习、职业素质基本训练、订单企业见习及企业专家讲座。通过到订单企业见习及聆听企业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企业岗位能力标准、企业文化等,培养学生做职业人的意识,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有: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及订单企业阶段性实习。通过校内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水平;通过引入订单企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逐步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订单企业阶段性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及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教学与实训、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顶岗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提升。提升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就业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有: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强化岗前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安排学生到“订单”合作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在校学生职业人员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

2.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以职业活动为引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电子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深入企业调研,认真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认知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课程体系构建。

2.1 成立课程体系改革小组: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分会指导下,成立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小组(以下简称课改小组),邀请职教专家对课改小组教师进行培训,并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改方案。

2.2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电子产业、行业、企业调研工作,了解人才需求状况,确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安排教师深入合作企业锻炼,了解电子类企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

2.3 工作分析:通过对区域电子企业访谈,进行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做准备,并根据上述合作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编写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分析表,并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与合作企业的专家、行业专家进行深入探讨,对所从事的主要的工作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归纳,汇总,得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能力构架表。

2.4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从合作电子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确定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确定学习领域的基础。

2.5 确定学习领域: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由课改小组成员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将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分解、分类、提炼、归纳、融合成为模块项目;召开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研讨会,对核心课程基本框架和学习领域进行评审论证,进一步完善学习领域,充实课程内涵,并经评审认证,形成本专业学习领域。

2.6 编写教学文件: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2.7 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在行业、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课改小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本专业师资、教学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2.8 可实施性论证: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及其工作页等学习资源开发编写完毕后,召集职教专家、企业实践专家及专业教师召开评审会议,通过课程改革小组现场汇报,评审组对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可实施性进行审核,并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辜东莲.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Z].PPT,2009.

[4]陈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职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Z].PPT.

[5]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6]专业教学法[Z].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2012.

[7]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技术 下一篇:轿车安全气囊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