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流行音乐教学

时间:2022-06-06 01:53:11

浅谈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流行音乐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多元文化价值的出现和对立,随着教育越来越多地开始导入文化之域,以文化的视野打量教育,以多元文化的立场诠释教育,已成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趋势。流行音乐作为“亚文化”被青少年群体关注并积极接受,我们应该以新的观念去看待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生活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流行音乐应用于音乐教学之中,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流行音乐 教学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它既是一股强劲的理论思潮,也是一场深刻的实践变革。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班克斯指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1967年7月23日至8月2日,在马萨诸塞州召开了堂哥伍德会议。这是美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次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和明确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急剧变革的时代中音乐教育的作用。会议的最后宣言指出,“所有时期、各种风格、形式和文化的音乐都应纳入课程。应该扩展音乐曲目,使其容纳我们时代的丰富多样的音乐,包括时下流行的青少年音乐、先锋音乐、美国民间音乐和其他文化的音乐。”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文化作为一定人类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必须靠后天的有组织、有目的的音乐教育行为才能习得。

流行音乐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普遍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这对于一个音乐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情愿省吃俭用,积攒钱来偷偷地买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磁带或光碟,他们背着家长、老师偷偷地听、尽情地唱,这与学校音乐课堂上学生对音乐的冷漠态度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现存的音乐教育的思考。

一、多元文化中的流行音乐

音乐属于人类生活恒久不变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流行音乐通过各种传媒在短期内被广泛传播,它内容通俗、曲调简单,易于传唱或欣赏,便于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现在流行音乐与西洋音乐、民族音乐、先锋音乐,成为当代社会主要音乐风格。流行音乐又可分为流行乐曲和流行歌曲两类,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更为广泛的是流行歌曲。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变迁中,当代流行音乐从它的社会存在特征来看,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体现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它以个人的感觉作为评判标准,追求即兴冲动,同步反应和本能共鸣。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看,其标新立异的衣着、奇异怪诞的发式、放任自由边唱边舞放纵的态度;表演场地变换着让人目眩的灯光及夸张的歇斯底里的个性张扬,震耳欲聋的音响特征,这一切都与社会主流音乐相悖,流行音乐与主流社会倡导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社会主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特征,对处于特殊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极具吸引力。

然而,流行音乐必然存在良莠混杂、美丑难辨。正如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一书的后记中所言:流行音乐“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婴儿,需要悉心呵护和严格的管教,不该一棍子打死”。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流行音乐,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他们常常不知如何认识、如何判断、更不知如何辨别。

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新的视角看待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音乐,使音乐教育真正的与学生的音乐生活相联系,指导学生的音乐实践,使音乐教育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正如金生老师所说“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探询,对人生进行有意义的指导,教育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我们的音乐教育关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将其运用于教学之中,更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流行音乐教学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过去我们一直关注音乐教育的内容,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却很少去理解和观察音乐学习的主体――“人”,音乐教育用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作指导,从人的需要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流行音乐对青少年来说首先是一种实用音乐,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甚至是生存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年代里,流行音乐的反主流特性,体现了他们的一种反叛精神,他们追求时尚和自我个性的张扬,他们的个性解放和民主化意识得到加强,这是时代赋予青少年以积极的主体意识,流行音乐使他们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理性精神,培养了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促使青少年崇尚个人的选择,而这种独立的理性精神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热衷是其人生存在价值的需要,他们在不断地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社会存在价值。

另外,在一个被迫追求低输入、高产出的后工业社会里,流行音乐不仅存在良莠不齐并存美丑难辨,而且还会因为流行音乐的无处不在,学生常常“被迫地”、“无意识地”听,养成消极地听的习惯,这种涉猎不精和慵懒,引起的注意力、记忆力衰退的听觉习惯如果不能在音乐教学中加以纠正,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它需要音乐教育的介入。

现在的问题是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远比音乐教师来得快,因此当提出流行音乐教学这一命题时,有人就会问:流行音乐还用教吗?的确,流行音乐旋律简单,歌词通俗易懂,一般人很容易就能学会。如果学校音乐教育将教学生会唱流行歌曲(乐曲)为己任的话,这种音乐教育只停留在以往的重视音乐教育“育才”视线内,而忽视了“育人”的目标。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强调:“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的效应上。”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决定性意义的目的在于通过挖掘学生们音乐上的反应能力、扩大知识量,使他们更加善于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并积极而富于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同时通过对音乐知识的传播,以及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来扩展他们的音乐意识。

可见,学校音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流行音乐的“教会”上。作为音乐教师可能没有中学生那么及时地接受流行音乐,很多时候学生已经会唱新的流行歌曲,我们教师极有可能还不会。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当前流行歌曲的基本结构,一首乐曲音乐的基本要素,乐曲具有的基本特征、特点,以及对歌曲中歌词的优劣的评价。我们的音乐教育以音乐教师的全面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学生在音乐兴趣中会主动获取音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对音乐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独自挑选较为优秀音乐的能力,而不是及时地教会某首最新的流行歌曲。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发挥其主动性,学生会越来越认识到,音乐不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不可被改变甚至被仰慕和崇拜的艺术品,而是以一种既个性化又合作化的表达方式对人类基本权利的宣告,是对人的美学能力及潜能的测试和开发。这也正体现了当代教育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教学的方法

走进学生的心灵,将音乐课与生活紧密相连,这是对于我们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反映。它避开死板的教学,给音乐课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音乐的学习应该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感到他们所学习与从事的事物的确涉及他们,以至于他们更加愿意投入于其中。学生们越来越经常的拒绝接受只是传授概念的教学方法。他们更愿意从自己从事一件事物的过程中去解析它和去了解音乐的真相,这种通过实践的学习方法,满足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的课程在学生的眼中是极具吸引力的,它唤起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愿望的程度是令人所意想不到的。

在学习的过程青少年学生需要有关分析和评价流行音乐的部分理论,并主动研究音响素材,同时还考虑到了与此相关的社会及历史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全面认识,使他们学会选择生活中优秀的流行歌曲或乐曲的能力,同时青少年学生主动选择优秀的流行音乐,也促进了我国流行音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我国流行音乐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促使学校音乐教育从过去的工业理性回归到人性上来,将世界各种音乐都能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具备从各种媒体中选择音乐的能力,将音乐教育真正地融入学生的音乐生活之中,使青少年学生有能力终生享用音乐。我们承认所有音乐都是平等的,流行音乐作为众多音乐种类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它与民族音乐和世界其他音乐一样重要。应该被纳入课程之中,将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一样,作为训练听音技巧、提高音乐审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的途径,将流行音乐完全作为一种类型的音乐,而不带有价值偏见,这样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流行音乐进行音乐概念和技巧的教学,学生所听到的就不只是流行音乐的强节奏、也不是仅仅是简单明快的旋律或切合他们心思的歌词,他们可以通过一首简短的曲子,了解更多的文化内涵,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辨别音乐、选择音乐的能力增强了,欣赏音乐的水平才会有相应的提高,学生更深层次的文化素养也同样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界失学的教育者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97.

[3]赵勇.从精神涣散到听觉退化――试析阿多诺的流行音乐接受理论[J].音乐研究,200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美〕耶迪胡・梅纽因,柯蒂斯・W・戴维斯著.冷杉译.人类的音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photoshop》课程改革与探索 下一篇:中职学校德育课新课程改革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