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课文”与“学语文”

时间:2022-06-06 12:24:31

谈“学课文”与“学语文”

语文教学要守正出新,在继承语文教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语文是什么?王尚文说:就小学而言,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课文只是例子,学好课文是底线,学好语文才是目标。底线没把握好,当然谈不上目标;然而仅守住底线,就谈不上推陈出新。要通过语文实践,促使学生得言、得意、得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读课文到学阅读

阅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工具。阅读不是一个全盘接受的过程,而是要客观、辩证、合理地去汲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语文课的目标不仅是理解文章本身,还要调动怀疑、思考、批判等阅读品质,能够批判性地理解文章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从而学会阅读。

如《和氏献璧》教学中,当学生感受到卞和一次、两次献璧遭迫害时,一学生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

生:我觉得卞和太傻了,他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献璧,那不是在自讨苦吃吗?

师:哦,你发表了个与众不同的看法,非常好。要不,我们开展一场辩论,双方都陈述自己的理由,赞同这位同学观点的为反方,反对的为正方。

(于是,一场精彩辩论随即发生)

反方:好,就算是没有办法自己先把玉磨出来,可是第一次已经失败了,他也尽心了,为什么第二次还要用同样的办法呢?他难道不傻吗?

正方:我查过资料,据说在古代,玉是极其珍贵的物品,像这么珍贵的东西只有皇家才能拥有。所以,对于一个把清白看得很重的人,是不会私藏宝玉的。

反方:可是已经失败一次,如果又是失败,那不是白白牺牲了吗?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正方:请你再读“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卞和悲的是什么?他被污蔑,他无法容忍啊!他为了清白,被砍脚甚至砍头都在所不惜!

正方:是呀,我觉得如果他在有生之年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卞和会死不瞑目的!就像《石灰吟》中所写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正方:卞和一再献璧,乍看似乎傻,其实这正是他忠贞品质的突出表现。在我看来,他的这种品质多像一块宝玉,愈是遭遇痛苦,愈显得光彩熠熠。

……

萨特指出:“人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其行为是积极和主动的;物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是惰性和被动的。如果没有‘自为’的人的发现,‘自在’之物只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由以上的案例也可以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并不是一个解码和产生意义的过程,它还能激发人的思考,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工具。学习中,学生囿于自身的认识产生疑惑,就卞和这样做值或者不值产生了质疑和争辩,学生旁征博引,唇枪舌剑,产生了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较量。不难看出,学生们在这样的阅读中学会了审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选择与完善,同时也使文本重新拥有了生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学会了这种读书的主人态度和创造精神,才是真正学会阅读。

二、从析课文到学语言

吕叔湘说过:“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叶圣陶先生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可时下语文教学尚未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造成了语文课堂的虚胖浮肿和高碳低效。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

如《棉花姑娘》教学片段:

师:在七星瓢虫的医治下,棉花姑娘的病很快就好了,她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用上这样的词语有什么好处呢?(课件刷红“碧绿碧绿”“雪白雪白”)

生1:“碧绿碧绿”写出了叶子的绿,“雪白雪白”写出了棉花的白。

生2:“碧绿碧绿”更突出了绿的颜色,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叶子那水灵灵的样子;而“雪白雪白”也更写出了棉花白白的颜色。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那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

……

小结:看,说很绿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碧绿碧绿”,说很白的时候,就说“雪白雪白”,那么,要说“很红”“很蓝”“很黄”时,又可以怎么说呢?

以上案例中,老师捕捉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关注到文本规范的语言对学生的言语发展的积极作用。积极创设语言环境,通过课文中“这一种”的言语现象,学习“这一类”的言语规律,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从品课文到学审美

教材是阅读教学中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不仅在于提供知识,更在于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从品课文到学审美,借助语言文字,在品味和体验中受到美的熏陶,丰赡精神,拔节生命,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做到敬廉崇洁,知荣明耻。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引导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句子比较:

原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比较句: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同学们,如果把文中的原句换成比较句,你觉得怎样?

生:不好,原句通过罗列数字,突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也更突出了父亲救子的艰难。

生:我也觉得原句好,数字罗列突出了父亲永不放弃的精神。

生:这些数字,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救儿子的坚定决心。

师:同学们,你们体会得真深刻。那么,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可能会有怎样触目惊心的景象?联系课文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煤气罐爆炸,巨大的气浪裹夹着碎石子向父亲袭来,父亲的脸受伤了。

生:我似乎看到父亲在不停地挖着,他的手被瓦砾中的玻璃割伤了,鲜血直流。

生:我仿佛看到余震又来了,尘土飞扬,父亲被迷住了双眼,可他仍在边挖边喊:“阿曼达,你在哪里?”

……

师:是呀,父亲用行动谱写着爱的诗篇,让我们带着心中的体会再读这句话,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体会那份信念、那份坚定、那份至深的爱吧!

“语文教学,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使这位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父亲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鲜活起来。当学生穿透文字的外壳,与这位伟大的父亲产生情感共振时,一点生活的滋味、一些人生的哲理、一腔人间的真情,这些文本的精神内核就传递到他们的生命中去,涵养着他们的精神,实现着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

四、从赏课文到学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因此,教学中,要通过鉴赏课文,充分挖掘文本提供的语言信息,精心创设立足学生发展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提高表达能力。如学习《老人与海鸥》: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把文字转换成诗行,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生1:我发现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鸥随老人节奏起起落落吃食的情景,使整个画面活起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2:长句是由短句组成。短句相对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生3:我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生4:我感受到老人与海鸥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师:分享是一种快乐。学语文,有时候就需要有这样的敏感。请你们用心体会一下,还发现了什么?比如,我发现了这画面——

生5:我发现了这画面感人、温馨、和谐、壮观。

生6:这灵动的画面充满着诗情画意。

师:是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把文字转换成诗行,我们感受到画面美,语言文字更美。让我们也来露一手,寻找一些身边熟悉的或相似的景物,仿写句子。(出示投影)

(1)蝴蝶依花的节奏________,晃成一片醉人的春色,绘成一幅______________。

(2)绿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仿写)

表达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教学中帮助学生提炼文本内容,重组文本信息,感悟文章主旨,有意识地关注作者的行文思路,关注每一篇课文的表达,将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从“学课文”到“学语文”。只有语言与精神共生,得言得意与得法并进,理解与表达双赢,才算是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参 考 文 献]

[1]吴忠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上一篇:如何有效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 下一篇:追问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