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会读”课文

时间:2022-09-30 10:40:09

让学生“会读”课文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不会读课文,这与其抓不住“关键”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能够抓住“关键”,则如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那么,文章的关键在何处?如何引领学生去“突破”呢?

关键词 关键;突破;课文

一、解读题目细思量

题目作为一篇文章的“窗口”,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们阅读时首先需要关注的,无论是新奇独特也好,还是普通也罢,都值得细细咀嚼和推敲。

《窃读记》以“窃”引人关注,让人起疑,读书为何要“窃”?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小苗”指谁?“大树”又指谁?怎样对话?题目没有独显行文体例,而且巧用比喻,彰显文章的深层意义。《我的“长生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钓鱼的启示》中“,启示”何在?这些题目看似普通,实则彰显出了人生的意义。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两个评价,对比鲜明,这是怎么回事?在《半截蜡烛》中,普通的蜡烛,而且只有半截,但却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人物的性格突出鲜明,爱国的大义得以体现。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分析题目,针对题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对题目的评析中就能够掌握题目拟定的技巧,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明确过渡重技巧

文章之所以能够前后贯通,靠的就是有效过渡。过渡一靠语脉相连,文理通顺,二靠语句的前后连贯。但不管是哪种形式,都需要知道前后如何联系,以便疏通文理,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借助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主动领会,掌握过渡的技巧,明确过渡在结构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便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我们不会忘记《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三个句子:“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这三个句子,靠的就是连贯,你看它们的语气相应,语脉相通,它们在互相照应的同时,各自又分别领起一个方面的内容。最后,文章以“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作结,更是让整篇文章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用“而”就自然过渡到谢皮罗教授的研究,“无独有偶”却又转到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的探索和发现……“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如此就引出了医生发现儿子眼珠转动与梦的联系的事情。可以说事事相连,节节吻合,这样就使得结构严密紧凑。

三、点睛之笔莫错过

任何一篇文章细细加以考究都可说是“画龙点睛”之作,特别是小学教材,往往以叙事为支撑,此可说是“画龙”,通过这些事告诉人们一些什么,或从事件中得到某种启示,亦即“点睛”。一般而言“,画龙”求得形象具体,“点睛”需要灵动飞扬,二者相得益彰。“画龙”不可忽视,但“点睛”也很重要,这些地方更不可忽视也不容忽视,那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把握了“点睛”之处,明确了“点睛”之笔,也就知道了文章的内容。

如《草原》中的“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一语道破了文章表达的是蒙汉之间的深情,民族团结的大义。如《珍珠鸟》中“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诠释了文章的意义。再如《金色的鱼钩》中“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是感情的迸发,是对老班长的由衷赞颂,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由此可见,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画龙”的同时不能不去悟“点睛”之妙。

四、细节之中藏真情

我们在刻画人物、描绘景物、展示场面时,为求得人物的活灵活现、景物的细致逼真、场面的鲜活生动,往往关注细节,对细节进行必要的描写,在细节上倾注情感。或是喜悦,或是忧愤。看似信手拈来,实则蕴含颇深,好像无关紧要,却暗藏深意。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那样丑的脸……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看得多细,多入神,看着看着,竟觉得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一个细节,溢出精彩,喜悦之情自在言中,孩子的好奇、天真尽显出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让人难忘,且久久难以平静,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于细微处震撼人心的魅力。“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这是课文《凡卡》中凡卡内心波动的体现,正是这涟漪荡起了我们情感的波澜。我们也不会忘记《白杨》一文中这样的句子“爸爸搂着孩子……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一“搂”一“笑”,人物的形象显现出来,文中的深意顿出。

当然,阅读文章并不仅仅只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寻找到“突破”的路径,重要的是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关键”,并让学生学习善于抓“关键”。这样,就一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变得轻松自如。

上一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