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文例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2-09-18 04:51:30

用好课文例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 要:从叶老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入手,以教师在教学《故乡》一课时如何活用这一例子进行具体分析,鲜明地提出了作者的见解:用好课文例子,要将人文熏陶和语文工具训练融合为同一教学过程,互相增色添彩,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鲜明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例子;故乡;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关于课文作用的表述:“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诚然,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它语言优美,内涵精妙,蕴含着许多阅读和作文必需的概念、规则或原理,是典型的“例子”,具有明显的示例作用。

《故乡》是鲁迅先生1921年1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无论是从阅读还是从作文的角度来看,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揣摩的地方。在教学时,为了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我认真备课,反复思考,确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品读文本,揣摩精妙的语言,丰富审美情趣

《故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说。字字珠玑,句句精妙,如此美文,非反复朗读不能体会其要义。

1.高声朗读写景段,走进文本描写的妙境

这篇小说中精妙的景物描写有两处,第一处在小说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好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段文字,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再现今天故乡的形象——萧条破败;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的心境——凄凉悲哀。置身其中,揣摩“迅哥”对故乡景物逐渐变坏的痛心疾首,更能对“迅哥”回忆中的故乡产生美好向往。

关于回忆中故乡的美景有如是描述:“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景物描写色彩鲜明,回忆美好欢快,小英雄少年闰土身手矫健,给人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教师的示例范读,视频的情景朗读,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小说描写的妙境。但是这些都只是一个示例作用,学生的心领神会必须是自主的个人行为,通过反复朗读,再现画面,在朗读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这一感受美的过程是无可替代的。

2.模拟朗读对话段,再现当时情境

少年闰土跟我的对话是极为愉快的: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一个多么机智聪明的捕鸟高手闰土!这样的经历让迅哥羡慕不已。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海边有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过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不算偷,多么纯洁善良的海边渔民!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身手矫健,无惧无畏的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这些语言描写,在学生的模拟研读中得到重现,少年闰土见多识广,身手敏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在教学中设置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可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味传神语言描写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的热情,在文字的想象中获得美感,得到美的熏陶。

二、活用例子,欣赏鲜明的形象,培养阅读能力

小说中刻画最成功的形象除闰土外,还有另外一个关键人物——杨二嫂。小说中的杨二嫂着墨不多,形象却很鲜明,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从作者处理这一人物的技法上,学生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为了活用好这个例子,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我是这样设置这一教学环节的:

小说中写了几个时期的杨二嫂?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他们找到相关描写,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两个,一个是青年时期的杨二嫂,年轻貌美,是豆腐店的活招牌。一个是中老年时期的杨二嫂,尖酸刻薄,无中生有,极尽造谣中伤之能事,是辛苦恣睢的典型,让人生厌的形象。

我很快抛出问题二:你喜欢哪个时期的杨二嫂,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也很快给出明确答案:青年杨二嫂,因为她年轻貌美,让人看着就舒服;不喜欢中年杨二嫂,势利庸俗,是一个让人一见生厌的小市民形象。

我因势利导,抛出第三个问题,以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不但你们不喜欢中年杨二嫂,迅哥也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老师的问题是:杨二嫂自己喜欢变成这个样子吗?

这一问题让学生陷入了沉思。通过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杨二嫂自己也很不喜欢变成这个样子,她愿意像以前那样本本分分做生意,而不是整天挖空心思去算计人,她是因为故乡破败,难以为生,为了活下去不得已而为之。

孔子说:不悱不启。此时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胶着状态,我适时点拨:杨二嫂这一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鲁迅写作的高明之处:用不多的语言,塑造鲜明的形象,代表了正在变坏的故乡人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生动的人物语言,丰富的文本内涵,正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写作技巧。

学生以为然,频频点头以示赞同。

三、领悟写法,构思自己的作品,提升写作水平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课文这一例子学完了,师生都觉得意犹未尽。

我又为学生揭秘了一个鲁迅创作小说的原则:“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是指创作者为了文学作品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塑造文学典型人物的手法。即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将其有机地聚合到你所要塑造的一个文学人物的身上。

另外小说创作中对比手法的应用也值得借鉴和模仿。

我看到学生兴趣盎然,就鼓励他们也试着用这种方法塑造一个典型,试着写一篇小说。

过了一个周末,学生纷纷上交了他们创作的“小说”,大部分小说显得稚嫩,但看得出学生还是有所领会,在用心写。其中有一篇脱颖而出:

作者:张思琪

等,每个人都等过。等公车,等买票,等人。每个人都不太喜欢等,但是等先生似乎不是这样。

等先生还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要出生时,他说:“等等。”于是他十一个月才出生,出生时却没有了妈妈。等先生3岁时,幼儿园排队吃午饭,轮到等先生的时候,他说:“等等。”于是他在晚上八点的时候吃到了午饭。等先生11岁时,学校组织春游,孩子们大包小包争先恐后,等先生说:“等等。”于是当孩子们都回来时等先生一个人背着包去春游。

等先生14岁时,全国开始中考,等先生说:“等等。”于是他重念一年初三再次中考。等先生19岁时,有个女孩儿喜欢他,他说:“等等。”两年后等先生有了答复,那女孩却像陌生人一般吃惊地问道:“你是谁啊?”

等先生开始难过了。他决定不再等待了,不管做什么都要比别人快。

于是别人在大学时,等先生已经找到了工作,别人读完大学在打工时,等先生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别人都在忙着找对象谈恋爱时,等先生却已经有了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等先生做事越来越快,很快,公司就开起了全国连锁分店,步入了西欧人才市场。员工们爱戴等先生,因为等先生高效的工作效率。等先生一个人一天可以做完本公司两个月的事务。

等先生成功了,他住着豪宅,名车接送,有着一大群保镖。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各大报纸上都报道着等先生的企业进步之神速。身边是形形的人恭维的声音……等先生真的成功了。

可是……半年后,等先生死在了公司里,全身烧焦,像是被烤糊了一样。在他身体里检测到大量煤的成分。尸体表现出来的状态就像是煤气爆炸炸伤的一样。全公司的职员都纳闷了,公司装潢高级,根本不用煤气,一切都依赖于太阳能。再说办公室完好无损,等先生怎么会被炸死呢?

半年后,公司由等夫人把持,业绩每况愈下,连太阳能的维持都无法运转。全公司统一更换了劣质煤气。就在那一天晚上,劣质煤气出了问题,发生了大爆炸,无人生还……尸体呈现的状态都是被烧焦了,身体里检验出大量的煤……

没错,等先生连死,也要比人快。

小作者活用课文例子中学到的两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对比法”“杂合法”,塑造了一个先慢后快的“等先生”的人生悲喜剧,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对人生有所思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以为:用好课文例子,要将人文熏陶和语文工具训练融合为同一教学过程,互相增色添彩,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鲜明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赵洪.如何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中国教育报:教师周刊,2012(8).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

上一篇:浅谈农村英语阅读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下一篇: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