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中医美容书史

时间:2022-06-05 11:40:15

浅谈古代中医美容书史

中医美容一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始终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而具备了理论基础深厚、方法多样的特点。中医学对美容的介入和历代医书中大量美容药方,说明我国医家早已把对人体美的维护作为医学的任务之一[1 ]。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中,历代医家所著方书涉及美容者数不胜数,共收录和记载1974首美容方剂,近300味中草药[2],分为增白悦颜、祛斑泽面、毛发美饰等六大类,本文就古代不同时期书中记载的有关中医美容内容简述如下。

1 远古至先秦-起源时期

早在甲骨文中就记有“疥”、“癣”、“疣”等损美性疾病[4],《中华古今注》有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或作赦。”[2]可见殷纣王时期,已有研制“涂脂搽粉”的化妆品,为中医美容化妆品的雏形,但此时的美容也只停留在遮瑕美容的层面上,与中医未有太多交集。《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记录约247种药物,以及诸多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如黧黑斑(面骊)、疣目(疣)、体气(巢)、白癜风(白处)、痤、各种疮)等损美性疾病及其病因病机,还载录了与美容相关的疾病治法,如除疣灭瘢等,可见此期面体美容发展仅指外用,养颜防衰等概念尚未形成,药物以水银、雄黄、乌喙、藜芦等为最常用,也表明它的局限性。《黄帝内经》对于中医以及中医美容都有很深刻的意义,虽然没有专篇论述美容,但对于和美容相关论述却大量地散见于各篇,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粉刺属肺,皆由血热郁不散所致。”[6]首次提及粉刺痤疮,并且认为湿气太重或者血中郁热不能散是它的主要病因病机,而这也是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粉刺痤疮的基本思想。同时《黄帝内经》的脏腑、气血等学说为后世中医美容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与美容最初始的有机结合,中医美容的整体观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美容的实践[7]。如《灵枢・五阅五使》有云:“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6]。具体阐述了气血脏腑与美容的密切关系。

2 秦汉三国-萌芽时期

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社会经济昌盛繁荣,张骞出使西域后,与国外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中外药材和香料的交流,也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史记》载,西汉惠帝时,郎、侍中皆敷粉。可见在这个时期,面脂、面汤等美容化妆剂型已诞生和发展。当时美容香身药物如蕙(零陵香)、杜衡、杜若、白芷、江离、糜芜、菖蒲、泽兰等,使用已很普遍。到了东汉时代,苏合香由大秦国(波斯)进口,成为做香料不可缺少之品。在马王堆辛追夫人的随葬品中,有很多香囊、香料以及花椒、香茅、佩兰等中草药,表明当时美容制品的研制曾达到一定水平[5]。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载有365种中草药,其中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比如:桃花 “令人好颜色”,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8]。可见药学类专著已将美容作为中草药功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期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可以用于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引起的皮肤粗糙,猪肤汤能够润肤悦颜去皱等[9]方药,至今为后人所沿用。

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发展时期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中医美容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期出现了中医美容史上较为重要的几部方书,尤以唐代《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最为突出,对于中医美容非常重视,多有专篇论述。西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记载的美容方多达66条,第五十六篇专篇“治面疱黑发秃身臭方”为最早的美容专篇,包括治粉刺、白癜风、酒糟鼻等疗法。较为今人所知的张贵妃面膏,以新生鸡蛋为原材料,流传于世甚广,相传清朝慈禧太后每晚必用蛋清搽脸以退皴展皱便是出自于此[10]。

唐朝文化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美容亦是到达顶峰,尤其宫廷女性更是自我创新诸多方药,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流传甚广。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有云:“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可见当时盛况,上至朝廷下至草野皆对美容保健甚为重视与普及,对面脂、澡豆等美容制品的应用更是习以为常。唐代晚于《千金方》的方书《外台秘要》所载大量美容方剂中,转引自(千金方》两书者甚多。宋代《太平圣惠方》,清代李文炳《仙拈集》和近年整理编辑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受其美容方药影响甚多。《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一篇,记载美容方药80首,前文所提及的“澡豆”,即为 “千金洗面药”,由猪胰、猪蹄、豆面等制成,令容颜温润如玉,有奇效[11],中药洗面膏已初具模型,对于美容的范围也由单纯损美性美容发生拓展。唐代王焘以弘文馆任职之便汇集了初唐及以前的医学著作,博采众长,着《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专设美容专卷,其中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其它美容制剂方11首,其余卷章皆有涉及美容,《外台秘要》可认为是收载美容方药最好的中医古籍之一[12]。《外台秘要》美容方注重整体用药, 审因施治, 将七情六淫等多种病因与相关病症有机联系起来, 使中医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相结合, 强调辨证施治, 采用内服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美容的效果。同时《外台秘要》继承了《内经》的养生思想,在治疗损美性皮肤病的同时,更注重养颜、防衰,有使“生发变白,坚齿延年”的莲子草膏;“久服延年轻身,齿落更生,发白更黑”的天门冬酒,这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美容学及现代中医抗衰老是有研究价值的[13]。《新修本草》为苏敬等人所编著,世称《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收录有诸多美容方药,如“天后泽面方”,以益母草全草为原材料,同为武则天日常所用之美容方,奏退皴泽颜之效。后又被《近效方》等古医书转载,流传较广[10]。

4 宋金元明清-鼎盛时期

此期中医古籍汗牛充栋,如《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和《普济方》,大多涉及美容方面,美容保健方剂与美容治疗方剂同步增长,也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至清代宫廷美容达到高峰。首先,宋代出版了大量对美容化妆卓有贡献的医书,首推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该书收集了千余首验方,其中包括五代至宋初宫廷的美容化妆方剂。书中涉及美容的内容有三卷,列美容相关疾病21门,载方336首。尤其第40卷以美容方为主,载有“治发黄令黑诸方”、“治发白令黑诸方”、“染髭发”等美须发方达187首,方中所选药物多为滋补肝肾精血之品,与中医血之余、肾主发理念相合[14] ,这也是关于美须发最全面的专著。至于美肤方,以“永和公主澡豆方”最为著名,取白及、鹿角胶、白芷、桃仁、杏仁、沉香、皂荚等制成膏,香气浓郁,润肤去垢兼用 [10],是在原先的中医洗面膏的基础上发展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太医局的成药处方配本,共788方,均为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其中亦有大量美容方,如治皮肤黧黑的玉容散,以白僵蚕、白芨、白蔹、白附子、天花粉、绿豆粉、防风、零陵香、香白芷等,每日早晚蘸末擦面,即愈[15],在现代也多有应用。

元初,许国祯编纂的《御药院方》搜集了大量宋元金时期的宫廷美容秘方,所辑录美容方药主要分为补虚损方、治杂病门、洗面药门等,共计67首,其中卷九治咽喉口齿门,列陈希夷刷牙药、二色漆牙药等。卷十洗面药门,列宫廷方25首,如御有洗面药、皇后洗面药、七白膏等,代表着宋元的美容化妆风格。此外,其他门类亦有很多传世美容方,如黑发润发方有青娥丸、神仙六子丸等[16],治病美容皆为良方。

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所撰《鲁府禁方》,收集鲁王府美容13方。这些方剂除杨太真玉红膏含有轻粉外,其余方剂均未含铅汞之类的有毒药物,可谓选择美容方的进步之举[17]。李时珍《本草纲目》集医学之大成,对于中医美容也多有记载,包括悦泽颜色、美发乌须等多个方面,倘若面容存在缺陷,亦有各种补救和矫正方法,比如羊髓“泽皮毛,灭瘢痕”, 石硷“点痣靥庞赘,神效”。《普济方》是明代朱棣领衔编撰的一部大型方书,被后人称为中医美容方剂大汇总,收录了明初以前中医方剂61 739首,涉及美容方面的有1 100多首,主要集中于头门和面门,共22类,很好地阐述总结了治疗损美性疾病以及美容保健两方面的内容。《普济方》重视辨证论治,从脏腑、气血辨治皮肤病,美容方药组成中主要是具有健脾补肾、益气养血祛风的药物,如白芷、川芎、熟地等。但书中用药还独具特色,动物药如猪、羊、鹿的脂髓、肉等,花类药如桃花、石榴花等,香药如麝香、丁香、沉香等的大量应用构成了其美容方药的特色之一[18]。

及至清代,宫廷中中医美容的运用达到了鼎盛,美容化妆之术非常发达,至今我们常用的许多美容用品的配方都来自于宫廷,故宫仍院藏诸多宫廷药方,慈禧虽然,但是对于中国中医药美容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美白方法的重视可谓达登峰造极的地步,常据自身情况请宫廷御医谨拟医方,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载:“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五日老佛爷香发散,发有油腻,勿用水洗,将药掺上一蓖即净,久用发落重生,至老不白[19]”。此外,她常用玉容散、令发易长方和令发不落方,可见其对美容美发的重视。

而今,中医美容凭借其纯天然副作用小等优势,在美容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运用尚且只是中医美容冰山一角,中医美容文献数不胜数,需后世不断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 从中西医学美容比较看中医学的发展[J]. 中国美容医学,2008,17(4):592-593.

[2]文小平.美容方剂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7,25(2):34-36.

[3]任 旭.中国中医美容学发展源流[J].亚太传统医药,2005,1:87-91.

[4](五代)马缟 辑,李成甲 校注.中华古今注[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6.

[5]严健民 校注.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0.

[6]谢华校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11.

[7]吴志明,石 瑜,夏 丽,等. 《内经》所蕴涵的皮肤形质、神韵审美观[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36-37.

[8](清)顾观光 辑,杨鹏举 校注.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

[9]张友堂 校注.伤寒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

[10]高学敏,党 毅.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11](唐)孙思邈 着.备用千金要方图文版[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2.

[12](唐)王焘着.外台秘要[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2.

[13]文 彬,辛 宝,金志甲,等.《外台秘要方》美容方药学术特色经纬[J].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08-1809.

[14](宋)王怀隐着.太平圣惠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

[15](宋)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16](元)许国祯.御药院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0.

[17](明)龚延贤.鲁府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2.

[18]赵颖.《普济方》美容方药初探[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3):378- 379.

[19] 陈可冀 校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

[收稿日期]2011-09-14 [修回日期]2011-11-21

上一篇:国外美容医学最新动态(二) 下一篇: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