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公开课中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时间:2022-06-05 11:36:40

浅谈音乐公开课中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摘要 : 音乐公开课是日常课的积累与展示, 公开课对于执教者而言,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否,课堂效果等等是评价一节音乐课的关键。那么

为了在公开课中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是关键。

关键词 : 音乐公开课;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使得音乐教学以公开课的形式更多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音乐课教学手段新颖与否,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感兴趣与否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何谓公开课?就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学展示活动。他是和日常课程相对而言的。公开课是日常课的积累与展示, 公开课对于执教者而言,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否,课堂效果等等是评价一节音乐课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公开课中如何体现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做法和体会:

一、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基础训练

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也是歌唱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一样。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发声训练,且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激发兴趣:学生在发声练习中,我把以前我们发声练习中寻常采用的啊——咪——吗——这样死板的练习,改成了动态的体会练习。比如,找出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木质地板上,使劲抛乒乓球,乒乓球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很有特点,首先音是从高音到低音的降幂排列。力度是从强减弱,速度是从快渐慢。然后请学生按照乒乓球滚动的声音,发出啊——咪——吗——。的声音。这样发音时声音的弹性问题、力度问题 、速度问题,就一并解决了。从而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学理念。用音乐说话,以活动互动。提高了兴趣,提高了效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二、用简单的手段学习复杂的乐理知识

对于乐理的讲解,是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费心地讲,学生却还是听不明白。所以更需要教师在学习当中施设善巧方便。这样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在讲述《小星星变奏曲》时,我把肢体的语言加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当主题演唱的之后,在学习它的几个变奏时,每当音乐发生明显变化时,我就要求每个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姿势来记忆变奏的次数。这样当整个乐曲聆听完毕,学生根据自己姿势变换的数目,很容易了知这个乐曲有几个变奏。学生由于自身的肢体参与了音乐的变奏,所以体会更加深刻。而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也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对课堂效果有个正确的评价

三、在课堂中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即通过多学科渗透将与音乐相联系的人文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提高音乐课堂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讲解中国民歌的时候,我讲到《诗经》中的《风》《雅》《颂》,题材不同,诗歌性质,地域以及使用场所的不同。此外我也讲到了当时周王朝的风土人情。虽然是寥寥几语带过,但是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加感兴趣,也更增强了音乐的文化内涵。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总之要想上好这一堂公开课,新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磨合固然重要,但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更重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用传承式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现代教学的理念中则贯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新思想。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都不应违背“以人文本”的原则,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何春芬. 音乐教育情归何处[J]. 人民教育 , 2011,(08)

[2] 殷瑛. 用美来妆点音乐课堂[J]. 艺海 , 2011,(04)

[3] 阮丽萍.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科学教育理念[J]. 音乐天地 , 2011,(02)

上一篇:谈谈情感因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