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阅读碎片化引发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6-05 09:23:03

由阅读碎片化引发的一些思考

摘要:当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纸质阅读,各类信息工具的应用与传播渠道的拓展发生深刻的变革,高速生活节奏导致相对较完整的时间变得支离破碎,迫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什么”、“怎么看”、和“在哪里看”的选择,由此产生的碎片化阅读从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本文意在梳理新媒体背景下阅读碎片化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传统阅读;新媒体;阅读方式

作为传播知识与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和载体,阅读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长足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从前。从曾经的字斟句酌、到如今的一目十行,我们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由厚变薄、由深入浅的逆向变革。而来自互联网的强大冲击使图书馆等专业信息机构渐渐陷入乏人问津的窘境。特别是近两年,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设备的快速普及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碎片化阅读”带来的影响。

“碎片化阅读”是指利用零碎的时间,对类似微博、手机等或长或短的信息进行阅读的一种阅读方式。传统的报纸、杂志也可以被归入此类。人们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态度褒贬不一:有学者指责它让阅读变的浅薄、“不求甚解”,垃圾信息泛滥,是一种文化的倒退;也有人认为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灵活高效,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不容回避和轻视的社会现象,它正在改变我们,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方式。

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则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5.5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报告还提到,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十分明显。

另据报告显示:3%的中国人借助电子阅读,38%习惯在睡觉前和起床前阅读;15%习惯在厕所阅读;10%习惯在上班或上学的路上阅读。图书馆等其他机构占30%。

从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缺乏完整的阅读时间和系统的阅读计划,国人通常只能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图书馆等专业信息机构的利用率很低。年轻人更青睐于从微博、微信、各种APP,或门户网站等渠道获取资讯。对比之欧美等发达国家纸质阅读蔚然成风,公交车、地铁站随处可见低头看书的人群;国人低头看的,永远是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甚至还因此产生了“低头族”这样的名词。而媒体为了迎合年轻群体的喜好,也将重点从纸质阅读逐渐转移到“指尖阅读”。点击率、浏览量、粉丝数成了各类媒体衡量自身价值、获取投资和利润的标准。这种对于阅读需求近乎“简单粗暴”的盲目迎合反过来也影响着用户的阅读习惯。不难想象,当人们举目皆是几百、几十甚至只有区区几个字的所谓微博体、某某体时,又有多少人还愿意阅读一本厚厚的实体书呢?

信息也是一种产品,假如用户手中有一个“餐盘”,各类媒体就是摆满信息的自助餐。用户餐盘的容量、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媒体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只能依靠“菜品”的丰富程度。然而,由于餐桌大小本身有限,种类上的最大化也就意味着餐桌上每一个独立的“盘子”必须相应的变小。换句话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媒体提供海量信息是以牺牲单条信息的内涵为代价的。事实上,多数用户也不希望阅读的信息量过大,简单明了,不费脑筋,没有时间负担的轻松阅读才是他们的追求,否则就会影响阅读兴趣。正是这种对于“浅阅读”的需求给碎片化信息制造了生存空间,成为如今互联网上的通病。

由此可以看出:碎片化阅读是人们在阅读过程中中迫于各种干扰因素进行的一种妥协与变通,其深度和系统性都无法与传统阅读相比。但如果我们把传统阅读看做纵向延伸的一根轴,碎片化阅读就是横向发展的一个面。它的优势在于内容与可选择性上的高度精炼与自由。诸如关键字、相关链接等检索方式的盛行也使碎片化阅读突破了传统阅读的疆界,显著为信息扩容。但碎片化阅读没有经过系统整理,而且“懒于思考,过目即忘”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更改,甚至会造成用户群对传统阅读的排斥,误认为搜索引擎比书籍和图书馆更符合人们的生活模式,这种认知上的误区,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汤姆斯・斯托里(Tom Storey)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批评说,“当信息用户从更多不同渠道获得不同载体、外型和内容的信息时,图书馆还能满足于只是图书提供者的对外形象吗?”浮躁、功利化的时代气息造就了只重效率、不重内涵的社会风气,商业化元素充斥的宣传使人们更热衷于“点赞”、“表情”、粘贴复制和“标题党”,因为那样更轻松。真正能够静下心思考、沉淀再著书立说的作者却越来越少。这一点在出版界尤为凸显:截止到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图书总印刷量达79.25亿册,全国图书出版销量总额为693.59亿RMB,历年图书的累计库存为884.05亿RMB。如此巨大的出版量背后,却是国人阅读量的持续下滑:世界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人每年阅读量为4.39本,俄罗斯20本,以色列 60本。以每本书20万字计,国人每天的阅读量只有2400字,仅相当于17条微博。这样惨淡的数字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碎片化阅读究竟是便捷了我们的生活,还是令我们更空虚?在笔者看来,究其本源,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时代产物,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争议也将长期并存。就阅读而言,它不应该是一场走马观花的速度之旅,而应该是乐于欣赏沿途风景的体验之旅,否则人就会变成信息的奴隶。

参考文献:

[1].吴建中 《转型与超越》 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建中 浅谈21实际图书馆发展趋势.图书馆杂志,1997(1)

[3].21世纪图书馆展望―对话录 对话二.图书馆杂志,1995(3)―1996(6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宫承波.新媒体的多维审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82

[6].黄艾.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视角下的城市新媒体.中国传媒大学,2012

上一篇:解决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几点浅见 下一篇:浅析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的载体及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