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几点看法及建议

时间:2022-06-05 05:24:17

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几点看法及建议

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面对现实,重视和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扎扎实实地进行农村小康建设,成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在我国经济工作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5%左右,农业总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也相当小,但农业在发达国家的基础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忽视。相反,国家对农业给予了相当大的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使其为国家提供基本的衣食来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是一个城市化率仅为37%的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的发展和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十六大后,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为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清醒认识实现农村小康的难度

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为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总体达到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居民收入悬殊,农村人口基数大,在广大农民群众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包括3000万贫困人口和3100万刚刚解决温饱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2/3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1965―2001年期间,年均增幅为4%,仅是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1/3,加之城乡社会福利和补贴上的差距,实际上城乡差距应为5倍左右。农民收入的绝对值很低,在人均2476元收入中非货币收入占40%以上,可用于再生产的比重很小。农村科教文卫及社会福利事业与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实现20年再翻两翻的目标,农民收入需达到6%左右的年增幅,比近16年平均增幅要高出2个百分点。农民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低;生活条件、物质基础差;购买力低下,消费水平受到严重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保障差等问题需要加以改变。而这些方面的改变绝非短时间内轻而易举所能完成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差距主要在农村,重点、难点在农村”的论断深刻而准确。因此,应充分认识农村实现小康任务之重,难度之大,看到这是一个宏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过程,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周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措施,精心组织,艰苦努力,子方百计保证宏伟目标的实现

三、充分注意农业农村发展的趋势

农民比重过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情况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一是农业的GDP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降低,已下降到15%,农民对GDP的人均贡献率越来越小;二是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每年约有14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然而,尽管目前已有9400万农民进城务工,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带来的城乡差别仍将长期存在;三是农业由分散的、传统的、粗放型向规模性、现代化、集约型转化,由普通农业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四是加入WTO后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和农经济的影响日趋加大,我国农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和参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五是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将会加速发展。多种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的稳步推进,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工农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将会产生一个较大的影口向;六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之间收入多少、富裕程度的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处理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种现状和趋势,应科学地规划设计解决农业问题、进行农村小康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实施步骤,制定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左”的和“右”的倾向。

四、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发达国家为了农业的稳定和效率,一般都相当重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重视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重视保护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重视科技投入和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对农业补贴4.9亿英镑,2002年补贴53亿英镑,增加了近10倍。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一直对农业进行巨额补贴,并于2002年颁布了《新农业法》,提高了70%左右的补贴水平,2002―2007年补贴1185亿元,今后10年补贴1900亿美元。意大利2002年来自欧盟的补贴为52亿欧元,中央政府支出6.6亿欧元,地方政府支出19.5亿欧元。欧盟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一是实行干预和保护价格的“黄箱政策”;二是利用“绿箱”和“蓝箱”政策直接补贴农业收入;三是对农业的信贷、税收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支持; 四是实施农业保险, 降低和化解农业和农民的风险。美国政府为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 日本补贴 5%,意大利为农场主支付30― 40%的保险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增加农业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总体来看,国家财政支持一直过多偏向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对农业的相对和绝对支持水平还是相当低的,补贴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980年、1990年、2000年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分别为12%、10%和8%。20世纪末农业支持总量(其中包括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资金)不足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0%,而且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和扶贫支出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与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一般在30%―50%)及印度、巴西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水平(10%―20%)差距较大。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农民的增收, 为了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应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比重,应由去年的8%增加到15%左右。使今后对农业支出的增幅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应重视和发展社会力量对农业的多元化投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的重点: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立优势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实现农业提升。加大现代化农业的基本设施和条件的建设力度,尤其要增加农田水利与电力、乡村交通与信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工程的投入,为农业稳定而快速地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和服务体系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科技对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的支撑力。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不足美、英、日、德等16今发达国家平均投资强度十分之一的落后局面。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扭转农村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占 13.3%,加上小学文化程度者高达 42%的状况,逐步使农村70%以上的劳动力达到中等文化水平;三是逐步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业产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 它不仅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还面临着由技术和市场产生的种植风险。通过对农业保险业及其经营主体税赋的减免、建立农业保险补贴机制、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等方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农业的灾害和种植风险。通过农村医疗改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保障程度; 四是有效扼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千方百计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通过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五是加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尤其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开放粮食市场,推进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逐步减少国家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加大对农民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有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六是支持农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完善小城镇的功能。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公用事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城镇经济,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七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贯彻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宗旨,加大信贷支农和信贷扶贫力度。适当降低小额贷款利率,支持小额农贷,扩大支农贷款面, 增加农户贷款,满足农户生产生活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八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利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减少农民的税费负担,坚持“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的增收门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认真贯彻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城乡统筹,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每年上千万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城镇建设, 为城镇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从中获得了比在农村务农高得多的收入,满足其生活的需要,并支持了家乡建设,拉动了农村消费的有效需求。然而, 由于进城务工农民身份上的原因,用工制度上的缺陷,法律法规上的落后,使他们成为城镇中的一个弱势困难群体。就业难,劳动、生活条件差,劳动报酬低,被拖欠和克扣工资问题严重,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等等。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政府应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支持和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流动;二是清理和纠正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政策,改革城镇用工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平等用人机制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三是打击侵害进城务工农民利益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从业技能培训,改善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五是逐步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用工合同制”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范畴,实行劳动合同强制备案和伤病医疗保险制度。切实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劳动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使这支重要力量在城乡统筹、工农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作者:杨大壮 民建中央调研部副部长责任编辑:王云峰

上一篇:编委会、理事会 下一篇:以“竞合”的企业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