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主“沦为一种庸俗的工具”

时间:2022-06-05 11:37:55

当民主“沦为一种庸俗的工具”

对专制政体情有独钟的先生们在论证中国之不适宜建立民主制度时,总会抬出这样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国国民素质太差,以至于难以承担起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虽然那些奉民主若神灵的思想家们早将此论驳斥得体无完肤,但我总觉得说中国人缺乏民主意识(或素质)倒也不全是污蔑。鲁迅先生就曾将旧中国数千年历史划分为“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这“公民”与“奴隶”间的距离在我看来绝不会小于人类与猿猴之间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后者显现在外观上,而前者体现在思想上。

经过一个世纪的西风东渐,国人的民主意识自是今非昔比。在多数人心目中(至少在口头上),民主已是一种令人心仪值得称道的东西。这民主之树一旦漂洋过海移植到我们这片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国土上,便常常会显露出一种水土不服的态势:或出现变异,或枯槁憔悴,甚至凋零殒命。在现实中,凋零者易见,变异者却难辨,因为尽管“其实味不同”,但“叶徒相似”。而这种变了味的“民主”(或者说是“民主的赝品”)却比原汁原味的民主更易于流行。这当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对民主的“降格”使用和沦为一种徒有其名的庸俗的工具。

我知道有这么一所学校,因班级减少而导致部分老师必须离职。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而不留下“后患”,校领导踌躇再三,最终祭出了“民主”这一法宝:让全校教职工背靠背无记名给每个教师投票打分,并公开唱票,当场以得票的高低敲定了离岗者名单。或许你已经想像到了,在这场投票中,“人缘”成了“民主”背后的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某些工作平庸实绩平平但八面玲珑者成了聘用席上的座上客,而一些虽然实绩优秀但不善交际者却被这记“民主”的重拳击下了擂台。

确定员工的下岗当是一件原则性很强的事,必须拿出充足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有一套为大家所接受的操作规程和切实可行的考评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票选下岗者”,如果不是缘于策划者的无知,那纯粹是领导者在借民主之名,行转嫁矛盾、推卸责任之实。在这件事上,“民主”成了一件遮掩某些官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马甲”。

不过,我们另一方面的“民主”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吸引着外人的眼球。前些时候,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就曾以中国的某位“超女”作为“封面人物”。你千万别以为这是美国人追星追到了咱中国,而是出于他们对中国“超级女生”的出炉不靠“专家评定”而凭“受众海选”这一民主机制的认同。可美国人也真是天真,他们总以为中国人这“网上投票”也和他们一般中规中矩一人一票,殊不知我们在玩这类“雕虫小技”时向来是颇具创意的。说到底,这“超女”的选拔评选终不过是一种娱乐,你多制造几张“垃圾选票”也无伤大雅,没人与你较真。可到了关乎国计民生、涉及政治科技文化领域的那些严肃的事情上,我相信人家就不会这么让你“玩”了。要不美国那么现代化,总统选举怎么不搞“网上投票”?西方那么开放,诺贝尔奖怎么不来个“短信评选”?但类似的事搁到咱们中国,还真的就能这么处理。近日,我所在的城市举行了一项“全市十大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作为主办方的市有关部门不是拿出一定的标准,根据入闱者的师德表现、工作实绩进行科学评定,而是将候选人的相片、事迹公布在一家网站上,让公众通过网上点击、短信发送等方式投票选举。于是,一些有候选人的单位不惜让员工放下手头的工作,整日在网上为本单位的参评者狂揽选票,直把这“师德标兵”的评选搞成了一项比上网人数、比点击速度的“体育赛事”。这样的评选还有什么信度可言?英模、标兵的评选可不是选“超女”评“明星”之类的娱乐性活动,出现如此荒唐的局面大概也是策划者始料未及的吧?

该民主出现的地方,每每是民主的缺位;与民主无甚关联的事儿,却要假民主之名而行,这便是民主远涉我们这片国土之后时时遇到的悲哀。当“民主”沦为某些人(哪怕是大多数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玩具,我实在不知道是要感叹国人在“洋为中用”上的杰出智慧,还是要为民主深深地叫一声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上一篇:正史·野史·影视史 下一篇:论当代人的环境需要与环境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