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监督范文

时间:2023-03-05 15:47:07

民主监督范文第1篇

民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

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是否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否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自身的高度自觉,人民的民主监督,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民主监督的关键是党内民主监督。这是因为我们党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党能否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好,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共产党员不论职务高低,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每个共产党员都有义务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人民民主监督也是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应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政府的机构职能、行政执法等公共权力要法定化。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实行政务公开,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权力机关的职能监督。

民主监督范文第2篇

民主监督是政协工作的重要职能。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和机制,对于我们充分履行政协的监督职责,敦促有关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做好本职工作,至关重要。监督也是服务。要破除“党委让评议什么就评议什么”的思想,解决片面重视民主评议的做法,克服单一性,增强系统性,真正使民主监督紧紧围绕贯彻实施党委决策来展开。

着力做好提案工作。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渠道,在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工作内容等方面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实践,不断创新。首先是要认真做好提案的征集工作。一方面要广泛征集委员们的专题提案,另一方面要根据委员们在会议期间的发言,调研后的报告,将其中主要内容转化为提案,逐一审查、分类归纳、定期交办。其次是要切实加强提案的组织协调工作。政协组织要主动向同级党委汇报提案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领导,提案委员会要加强同各级党政部门,承办单位、承办人的联系,及时通报提案办理和落实情况,就有关问题交换意见,争取政府支持和配合。要以重点提案为突破口,通过重点提案带动提案工作整体水平。总之政协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各自的实际,适时提出或帮助委员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提案课题,通过这些提案,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民主评议。要明确民主监督重点,围绕党委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大事实事的落实情况、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民主监督。要有选择地对政府组成部门向社会公开承诺事项的落实情况,开展民主评议,以此推动政府工作趋于完善、扎实,同时加强对重点部门的视察评议,监督其工作作风和实际效果,可向重点部门推荐政协委员担任人民监督员,对部门工作实施经常性的民主监督。在采取参与民主评议、担任特邀监督员、交办提案形式进行民主监督的同时,积极探索对执行党委、政府重要工作部署的关键环节进行视察,对大事实事办理情况随时评议、对重点工作咨情问政等形式,积极推进民主监督。

收集反馈社情民意。要组织引导委员们深入群众中间,系统、全面地进行实地调查,面对面交谈,确实掌握相关数据和群众意见,并将这些情况和意见汇报给当地政府领导或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开通征集、查询和评议提案系统,实现提案人、提案内容、答复意见“三公开”,让群众评议监督,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在政协社情民意工作与党政部门社情民意工作之间建立对口信息反馈制度,使政协委员所反映的社情民意意见准确、快捷地反馈到党政领导和部门,推动提案的办理落实。

民主监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派;民主监督;对策

一、派民主监督的历史回顾

在中国,派是指对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分别是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些派大部分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们与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民主监督不是一蹴而就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就开始共同致力于抵御外敌的民族解放事业。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随着革命形式的迅速发展,反动派加紧了对派在内的爱国民主力量的镇压,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倡导和推动和平民主路线,最终这些派放弃了原来所坚持的“中间路线”,与共产党一同走上了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筹备和努力下,各派和中国共同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也成为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为派的民主监督创造良好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相互监督,中国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自然更需要派的监督。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仅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也由中共“”正式确立为处理中共与派关系的方针。1957年后,派的民主监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57年反右倾扩大化到结束,中国共产党和派的合作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派的民主监督功能也被严重削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派的民主监督也逐步恢复。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派合作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明确了民主监督是派应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2005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民主监督的内容,即中国共产党与派实行互相监督,这种监督是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民主监督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志将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更加突出了民主监督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以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在2013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同志指出:“各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论述是对我国各派的性质和地位做出的最新的科学论断,是对多党合作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派民主监督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二、派民主监督的优势与特点

在我国,民主监督是派的基本职能之一,这种监督是建立在各派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之上的政治监督,它以支持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的完成执政任务和加强党的建设为出发点和归宿,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当前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国的民主监督机制包括法律监督、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派监督等。其中,派作为参政党,它的民主监督内容包括对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以及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派的成员是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民主人士,因此其监督内容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各个派的主要成员代表各阶层的高水平知识分子,所提出的监督意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中国的各派作为受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合法政党,积极履行宪法所赋予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其监督水平具有党派权威性、组织性;中国的派作为参政党,不是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中的在野党,而是与中国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其监督职能是对共产党党内监督的补充和完善,提出的监督意见具有客观性和补充性。

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派的民主监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推动下,派经常受邀参加共产党组织的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民主协商会和座谈会等活动,就国家的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派也在人大、政协等会议上积极发言或提议,反映群众意见,提出方案帮助共产党解决问题。近年来,各派积极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进程献计献策,从国家立法、机构的改革,到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峡工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西部大开发等问题,派积极参与人大与政协等组织的考察活动,努力进言献策,发挥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派成员还应邀担任司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特约监察员、检察员、教育督导员等,近年来监督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在参与党的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也为民主监督贡献重要力量。

三、派民主监督的问题与对策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难看出当前派的民主监督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上对派的民主监督认识还不全面,民主监督意识薄弱;民主监督缺乏可操作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性规范;派的自身建设也有待加强等。因此,新时期不断完善派的民主监督势在必行。

首先,全面认识派的民主监督,尤其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正视并重视派的民主监督作用。派的民主监督能否有效地实施,关键在于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必须提高接受派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诚心诚意接受派的监督,广纳群言、广求善策,积极为民主监督创造条件。派也要加强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增强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参政党的合法地位,敢于进言献策,履行民主监督的责任,加强民主监督的工作力度。

其次,努力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促进派监督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派民主监督能否有效实施,依赖于国家是否建立规范的民主监督程序和监督机制。国家应积制定相关法规,充分保证派实行民主监督的权利。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和反馈环节的相应制度,拓宽派的民主监督渠道,党政机关在处理重大问题时要积极与派进行协商,确保相关会议有派人士出席,对派的提案和建议等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反馈。共产党也应对派的民主监督进行考核与评估,更加有效地激励民主监督的开展。

最后,作为民主监督主体的派,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增强民主监督能力。派能否切实提出有效的监督意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取决于参政党自身是否有良好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能力。各派要充分利用其拥有的政治资源和在特殊领域的人才优势,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保证民主监督的有效实施。各派也要重视对组织内部的人才培养,加强党派之间的合作沟通,共同为民主监督事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当前充分发挥好派的民主监督职能,不仅可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充分调动派的积极性,促进派自身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2] 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报,2012-02- 08(1).

民主监督范文第4篇

一、抑制体系:村级民主监督缺位的诱发因素

抑制体系是造成村级民主监督缺位的可能性因素的组合,影响村级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与绩效的彰显,是一个或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村落资源、关系网络、场域文化以及低民主素养的村民,构成了诱发民主监督缺位的抑制体系。

第一,村落资源。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社会个体总是选择最优方案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事政治活动的目的都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村民也是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依据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理,计算自己行为的收益,在比较收益与成本后选择自己的行为的。因此,能否从村落资源中获取一定收益,就成为村级民主监督主体选择监督行为的变量。自从取消农业税和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家实行以城促乡、以工哺农政策,对村落资源提取大大减少的同时,还大规模地供给村落各项公共事业建设所需要的物资资源。这样,村落资源随着国家的供给也越加丰富,即使是贫瘠的土地,仍然可能具有较丰富的村落资源。这些村落资源在村民委员会的配置下进行流动,并且可能出现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具有实施民主监督权利的村民可能因资源配置获取了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村落资源。在收益扩大时,他就会放弃民主监督权利,同步于被监督对象,以维护、实现自己的既得利益,这就影响了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与绩效的彰显。

第二,关系网络。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使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行为特征、行为心理及模式。这种关系网络具有较强的内聚力与认同感,维系着网络成员的互信与互惠。在村级民主监督中,民主监督主体可能会陷入关系网络节点而使民主监督缺位。首先,权力关系网络。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的滥用。民主监督是对村民委员会或他人权力的约束,但往往因人的原因使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当民主监督主体成为村落权力关系网络节点,并因此支配村落资源时,民主监督功能就不能得到很好发挥。其次,宗族关系网络。宗族是影响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大姓宗族往往利用其优势地位获取了自治组织的管理权。村级民主监督主体作为宗族一员,往往因宗族关系网络的存在而不能正常发挥民主监督功能。最后,派系关系网络。在农村,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利益的村民可能形成一个非正式群体,即派系。当民主监督主体作为派系中的一员时,也不太可能主动、认真地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利。

第三,场域文化。在农村长期较为封闭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场域文化,形塑着现代村民的价值观念、行为手段与行为模式。首先,熟人社会。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并形成农村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熟人社会场域中,村民是不太愿意向某些熟人提出意见、建议,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其次,人情面子文化。农村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在人情与面子影响下,处于熟人社会中的农民,不太可能忽视或漠视其他农民的人情或面子。当村民对某一人提出意见、建议,行使监督权时,往往被认为是不给人家面子,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面子,从而影响到民主监督功能的发挥。

第四,低民主素养的村民。村民既是民主监督的主体,也是民主监督的对象,因为无论是对村民委员会运行规则,还是村务公开等方面的监督,最终都是对人的监督。低民主素养的民主监督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利,因此,也不太可能积极主动地去监督被监督者。被监督者因民主素养的低下,认为民主监督主体行使权利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不给自己面子,从而不愿意接受监督。

抑制体系中,可能有一个因素发生作用,也可能众多因素产生合力,但结果都会诱发民主监督的缺位。因此,使民主监督回归正位,就必须减少抑制体系对民主监督的影响。

二、保障体系:村级民主监督回归的动力体系

保障体系是指能有效推进村级民主监督功能正常发挥和绩效良性彰显的多因素组合。保障体系消解着抑制体系在村级民主监督中的影响,促进着村级民主监督功能的正常发挥。从现有村级民主运行实际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规章制度、坊间舆论、村落精英以及高民主素养村民的存在,构成了村级民主监督的保障体系。

第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我国村落行政组织作出了正式的法律规范,界定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作用,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产生办法,指出了民主监督的主体、对象,以及民主监督的范围,并对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行为如何处罚作了相关规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村级民主监督的规定,使监督主体在监督过程中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监督,监督对象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接受监督。因此,《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推动村级民主监督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

第二,村落规章制度。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贯彻与落实,各村落都依据本村实际,通过村民会议制定了较多反映发挥民主、充分体现全体村民愿望和利益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详尽阐释了村落资源的具体使用、村落矛盾的处理以及村落财务收支管理等有关规定。由于这些规章制度是全体村民意志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刚性,会产生一定的约束力量。基于此,村民在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时,必然会受制于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不得不认真履行自己的民主监督职责。因此,村落规章制度就成为促进村级民主监督顺利开展的保障因素。

第三,坊间舆论。由于农村一定的封闭性及交往的有限性,在特定的熟人社会里,一般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报纸、电视、杂志等所形成的正式舆论,这种舆论一般都是经过加工的,带有一定目的性与导向性,正式舆论迫使民主监督主体必须认真行使民主监督权利,行使民主监督职责。除了正式舆论外,农村还存在着许多非正式舆论,如坊间传言、百姓口碑等。狭窄的熟人社会,使非正式舆论能很快在农村场域流传,形成一种道德的约束力量。如果民主监督主体未能有效行使权利,就可能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舆论则自觉地充当着一个监督制约的工具。在舆论的时刻关注下,民主监督主体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民主监督能力,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第四,村落精英。乡村精英的形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土著精英,即内生的精英。这类乡村精英虽然生长在农村,生活在自己活动的区域中,但其智慧、学识、见识、经验、资源等为广大农村居民所认可,其行为、思想对其他村民有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自己的权威,从而成为乡村精英。另一种是外塑精英。即精英地位不是在本土形成的,而是与外在环境的培养分不开的,如转型期的返乡外出务工人员等就属于外塑精英。因这些村落精英接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熏陶,并在市场经济中经受过博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具有较广的视野,因此,当其看到或认识到民主监督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就会通过自己的才智、学识以及村民的认可,矫正民主监督主体的不当行为,使民主监督走上正路。

第五,高民主素养的村民。具有较高民主素养的村级民主监督主体知道自己的权利,明白自己的义务,能根据村落实际情况,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要求履行民主监督职责,承担民主监督义务。同时,对于被监督者来说,具有较高民主素养,就会知道自己的实际行为代表着全体村民的利益。因此,接受监督既是对自己行为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全体村民的一个交代,从而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总之,抑制体系是造成村级民主监督缺位的重要原因,而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民主监督功能的展开。基于抑制体系与保障体系的功能在现实村级民主自治中的作用,增强保障体系的功能,如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健全村级规章制度、运用坊间舆论的规制功能、培养村落精英、提高村民民主素养等,是促进村级民主监督回归本位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民主监督范文第5篇

一、关于民主监督的内涵

我们党关于民主监督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这反映了人民民主的发展,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监督认识的深入。关于民主监督的思想,经历了“监督”、“互相监督”、“民主监督”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民主革命时期。早在1938年就提出:“互相规过,是朋友间的美德,也是友党间应该提倡的作风”。规过的实质就是监督。1941年,在一次边区会议上的演讲中指出:“共产党员必须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1945年7月,在回答黄炎培关于周期律的问题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个阶段,我们党提出了监督的概念,把监督当作与党外人士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认识到了监督对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二阶段是建国初至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夕,总结了与派合作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明确指出派要长期存在,认为共产党需要派的监督,派也需要共产党的监督,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我们党处理与派关系的基本方针。这个阶段,我们党提出了互相监督的概念,并把互相监督作为共产党处理与派关系的基本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阶段是新时期。我们党非常重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重视发挥派的监督作用。1978年末,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采用了民主监督的提法。1980年12月中办转发的《全国统战部长座谈会纪要》,把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结合起来,作为政协的主要任务提出。1982年12月,全国政协会议通过了新章程,明确规定: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是政协的基本职能。后来派在各自的章程中都规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自己的主要职能。党的十二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1989年底,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民主监督的总原则。从而形成了我们党关于民主监督的完整思想。这个阶段,我们党提出了民主监督的概念,把民主监督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在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度中加强民主监督。

由以上可见,我们党关于民主监督的思想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而丰富的。民主监督这个概念有明确的含义,概括起来说,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民主监督是人民民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都应当自觉接受民主监督。第二,民主监督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因为民主监督是人民的民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民主监督时就必须遵守成为人民的共同政治基础。只有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正常的民主监督。假如离开了共同的政治基础,就可能脱离人民的范畴,其监督也就可能不是民主监督了。第三,民主监督的形式是提意见、作批评。由民主监督的性质所决定,其实现形式不是采取强制性的办法,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民主监督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权力。第四,民主监督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可以使党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而更好地执政,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关于民主监督的功能和作用

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运行中,民主监督的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人民的民利,包括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实现人民的监督权的重要形式。

2、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有利于组织有序的政治参与。派政治参与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益表达,即代表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在研究他们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政策性的建议;二是向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工作,使他们了解政治规则、熟悉政治规则,培育参政意识,从而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

3、集思广益、广求善策,有利于执政党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在发挥民主监督的功能和作用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截然分开。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虽然在表述派的基本职能时,都是把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分开的,但实际工作中,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却是密不可分。派作为参政党,其基本职能是一个整体。派在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过程中,提意见、作批评,同时也就是在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有些同志所以会看不到民主监督的发展,其中重要原因是把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截然分开。他们或者认为,民主监督应当像法律监督、行政监督那样,没有那种强制性就不算监督;或者认为,那种参与执法大检查、对具体案件的监督,才是民主监督。按照这样的标准,派大量的民主监督工作就被忽略了,也看不到民主监督在实际工作中的发展。

第二,民主监督的功能和作用主要的不在于反腐败。有些同志在讨论加强民主监督问题时,认为目前腐败问题之所以解决不了,根本原因是没有加强民主监督。这就提出了民主监督在反腐败中的作用问题。能不能主要靠民主监督来解决腐败问题?加强民主监督有利于扼制腐败,但是民主监督的职能主要不是反腐败。腐败问题是各国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腐败问题,主要靠法治。我国有自己特色的监督体系,比如有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等。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把监督都归结为民主监督,因为我国监督体系中还有其他形式的监督,不同的监督有不同的职能和作用;二是不能把反腐败作为民主监督的主要职能,如果把反腐败作为民主监督的主要职能,就可能产生这样的后果:看到腐败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就认为是因为派没有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进而认为派之所以监督不力,是因为派没有对执政党进行制约的权力,甚至会怀疑我国的政党制度。

三、关于民主监督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不同的监督,有不同的职能和优势,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些监督,各有各的特点,都是不可替代的。派的监督,是民主监督。在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中,它具有以下优势:

1、是政党之间的政治监督。对共产党进行监督,是派的基本职能之一。各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共产党接受派的监督,有利于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共产党是执政党,需要接受多方面的监督。要鼓励派和无党派人士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做共产党的诤友。凡是合理的批评意见,就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一时办不到的,加以解释,取得谅解;不合理的,就去做工作,讲明道理。

2、是高层次的监督。派对共产党的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这种高层次,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层次高。第二是监督涉及的内容层次高。

3、是决策前的监督。我国监督体系中的其他监督,主要是决策后的监督,是对决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决策前进行监督,可以使决策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从而避免出现决策的失误。

4、是范围广泛的监督。民主监督,是提意见、作批评,因而只要是看到了、想到了的事,觉得有必要提出来,就可以通过有关渠道提出来。包括可能在将来出现的问题,也都可以进行提醒。因而,民主监督涉及的范围往往很宽。

要重视发挥民主监督的这些优势,而不是把民主监督修改成其他形式的监督。如果民主监督改变了内涵和形式,就丧失了民主监督的优势,也就不是民主监督了。这对于我国的监督体系来说,是严重削弱了,而不是加强了。

四、关于民主监督与法治建设

民主监督与法治建设有密切的关系。要搞好民主监督,必须加强法治建设,但并不等于说可以把民主监督法律化。

1、要搞好民主监督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民主监督是人民的民利的一部份,法律要体现和保护人民的民利。执政者需要接受监督,这已经是一个共识,但问题是这样的监督应当如何进行。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搞大民主,搞运动式的监督,其实不是在发扬民主,而是借了民主之名,行践踏民主之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经常强调要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民主监督的权利,只有在法治的社会里,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有效地行使。

2、民主监督不能法律化。民主监督是提意见、作批评,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有着自己的优势。如果将民主监督法律化,使民主监督具有法律效力,那么这就不是民主监督了,而且会改变多党合作制度中共产党与派的关系,也会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

五、关于民主监督和政党制衡

在关于加强民主监督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有意无意地按照政党制衡的思路来研究民主监督,因而得出了不符合实际的看法。民主监督和政党制衡是分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的理论和原则。

民主监督范文第6篇

我认为,在当代中国政治领导体制的改革,并通过改革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中,只有首先从搞好两个民主选举,即包括对县乡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乡级党委书记等在内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包括村级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各级党委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这两个在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各个层级内部或者实际作为主要承担该层级内部最高立法(立章)权和最高监督权职能,或者实际作为主要承担该层级内部最高决策领导权和最高行政管理权职能的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成员的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入手,只有注重在这两个方面的民主选举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才能确保使我们真正找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建立中国特色民主监督政治体制的主要矛盾点和有效突破口,才能确保使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创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工作有秩序有步骤的不断推向深入。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体制

这里所说的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形式,是相对于由领导机关集中制权和集中监督形式而言。综观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在对各个不同层级内部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行过程实施管理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方式,可以大体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一种是集中制权和集中监督方式,即通过由领导机关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制权和集中监督的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方式;一种是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方式,即通过由人民群众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的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方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在对其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中不同层级内部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行过程实施管理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方式上,都是实际采取了上述前面那样一种由领导机关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制权和集中监督方式。另外,原苏联、东欧等几个在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统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是实际采取了前面那样一种集中制权和集中监督方式。同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在政治体制上实行所谓“三权分立”和“分权制衡”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任何一个成熟的西方法治国家和市场经济体制及民主政治体制国家在其社会管理系统内部对各个不同层级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行过程实施管理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方式上,都是实际采取了上述后面那样一种由人民群众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所谓中国特色的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体制,就是既能充分体现出以由人民群众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的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方式为其主要特征和根本要求,因而确保能够充分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属于人类共有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出中国国情和使其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因而确保能够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那样一种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对各个不同层级内部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员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行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的权力制约方式和权力监督体制。

二、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

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这是当代中国学习借鉴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和国际惯例的一个现实要求.

2、这是当代中国为实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志所致力追求人民监督政府的宿愿而作出的一个必然选择

3、这是当代中国转变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实行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这是当代中国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加强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并确保从体制上防范控制权力腐败的一个根本措施

5、这是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中心环节和关键问题

三、搞好两个民主选举,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既为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指明了基本途径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所以,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必须注意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体制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体制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体制与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四是要正确处理创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体制与坚持在学习借鉴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此,对怎样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可以初步设计和提供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思路和三种不同类型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是在各级党组织系统内部民主监督体制的创建上,从现行党的领导体制状况和便于实现结构形式的转轨变型和平稳过渡出发,可以设想探索创建起一种在上一级党委和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使各级党委和各级纪检委双方并列、相互独立,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并由各级党委和同级纪检委分别作为各级党组织系统内部常设最高行政(决策)领导机关和常设最高立法(监督)机关的,以党内常设最高行政(决策)领导权和常设最高立法(监督)权两权分立为其本质特征的当代中国共产党组织系统内部的民主监督体制和常设公共权力配置方式。二是在各级国家政权系统内部的民主监督体制的创建上,从我们国家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状况和便于实现国家政权系统内部权力结构形式的转轨变型和平稳过渡出发,可以设想探索创建起一种在上一级党委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使各级党委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及其党组双方并列、相互独立、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并由各级党委和同级人大常委会及其党组分别作为各级国家政权系统内部常设最高行政(决策)领导机关和常设最高立法(监督)机关的,以国家政权系统内部的常设最高行政(决策)领导权和常设最高立法(监督)权两权分立为其本质特征的当代中国国家政权系统内部的民主监督体制和常设公共权力配置方式。三是在我国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村行政村一级基层单位内部的民主监督体制的创建上,从我们国家现行政治体制的基本状况和便于实现我国公有制基层单位内部权力结构形式的转轨变型和平稳过渡出发,可以设想探索创建起一种在上一级党委和同级人民(村民或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同级党员(代表)大会领导下的,使基层单位党委(包括行政村一级的农村党支部)和基层单位内部人民(村民或职工)监督委员会分别作为常设最高行政(决策)领导机关和常设最高立法(监督)机关的以基层单位内部的常设最高行政(决策)领导权和常设最高立法(监督)权两权分立为其本质特征的当代中国公有制基层单位内部的民主监督体制和常设公共权力配置方式。以上三种思路和三种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各具特色,分别适用于不同领域,通过它们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从而构成当代中国特色民主监督体制的一个基本框架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我认为,要在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各个层级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政治体制,最关键和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在当代中国国家和社会各个层级尽快集中组织搞好两个民主选举,即包括对县乡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乡级党委书记等在内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包括村级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各级党委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这两个在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各个层级内部或者实际作为主要承担该层级内部最高立法(立章)权和最高监督权职能,或者实际作为主要承担该层级内部最高决策领导权和最高行政管理权职能的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成员的民主选举工作。所以,在当前中国各级民主选举工作中,必须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尽快调整、改进和完善我国各级选举类干部的主要对象范围。当前特别是要尽快将重点包括乡、村长等在内的各级行政组织和行政首长作为各级选举类干部主要对象范围,并去集中精力组织开展那种对其进行法定民主授权和民主选举的实践探索活动,真正尽快转变为将重点包括县乡级人大常委会主任、县乡级党委书记等在内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包括村级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各级党委会组织及其领导成员作为各级选举类干部的主要对象范围,并去集中精力组织开展那种对其进行法定民主授权和民主选举的实践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既有利于使我们国家各级所组织开展的民主选举工作,适当学习借鉴西方民主政体国家关于在对其社会管理系统中选举类干部对象范围的具体确定方式和原则掌握上,都是以其国家和社会管理系统中各个层级内部或者实际作为主要承担该层级内部最高立法(立章)权和最高监督权职能,或者实际作为主要承担该层级内部最高决策领导权和最高行政管理权职能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常设最高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作为其选举类干部的主要对象范围的干部管理经验和成熟做法,同时也有利于使当代中国各级所组织开展的民主制权和民主监督体制建设工作,都能够真正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使其真正体现出中国特色和真正符合当代中国的现实政治国情。2006年12月

附:主要参考资料

1、《论中国特色的民主授权和民主选举》,霍宪森,发表于中国学术论坛网

2、《论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霍宪森,发表于2006年10月中国选举网

3、《民主监督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张晞海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版。

4、《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横向权力监督体制》,霍宪森,发表于2003年12月4日人民网。

5、《党委立宪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霍宪森,发表于2005年2月光明网。

7、《论创立中国特色的议行分立的公共权力结构形式》,霍宪森,发表于中国选举网。

8、《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创新村级民主治理机制》,浙江武义县委县政府,村民自治网。

9、。《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方法要尽快从书斋走向现实一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方法转型问题的思考》,霍宪森,发表于2005年1月光明观察。

10、《权力授予和权力制约》,孟祥馨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2、《民主政治建设关键是在创新民主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上下功夫》,霍宪森,发表于2005年9月26日光明网光明观察。

13、《论中国特色的民主决策》,霍宪森,发表于2006年11月中国机构网。

14、《我对党政职能分开改革问题的思考》,霍宪森,发表于2006年8月中国学术论坛。

15、《时代的声音一一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王长江著,青岛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6、《邓小平政治学说研究》,郭伟、张星伟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7、《执政党建设思想读本》,江金权编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18、《西方国家权力制约论》,叶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9、《西方政治学说史》,浦兴祖、洪涛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英)《政府论》,洛克著,商务印书馆1982版。

21、(法)《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著,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民主监督范文第7篇

1、内容目标: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体会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

2、提示与建议:

(1)例如,向政府的机构、人民代表反映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爆光等。

(2)交流:观看反映舆论监督的影视节目的感受。

(3)活动:一次民主监督行动的参与过程。

[教材体系]

一、公民的民主监督权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时,最好首先让学生复习一下教材第9页公民的政治权利——“监督权”的内容)

1、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提出批评、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前提是我们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他们应该做的工作。)

2、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请求免除、减轻处理或予以,给予公正待遇的权利。(行使这一民主监督权的情形是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来行使。)

3、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者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的权利。(行使这一权利,必须是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

二、民主监督的方式

1、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三、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现象,克服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四、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态度)

2、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行为)

[教材设疑提示]

1、教材第27页“探究与共享”:(1)在派出所民警不履行职责时,刘某可以行使什么权利?

提示:行使监督权。有对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

(2)上述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

提示:第2、4、6条是合法的,第5条是不合法的。

(3)你还能提出哪些解决问题的方式?

提示:向派出所写信、发短信等方式反映、举报,也可以向该值班民警当面指出你的错误做法。

(4)把你认为合法的方式,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说明理由。

提示:①“打热线电话,举报派出所的行为”。因为在我国建立了举报制度,这是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②“找当地人大代表,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问题”。因为在我国设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公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形成方案上传给国家权力机关(即人大),使问题得以解决。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③“借助舆论的力量,将派出所值班民警的失职行为曝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大、时效快的特点,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教材第28页:(1)你能说说自己所在地区的电视台或你熟悉的报刊有哪些舆论监督栏目吗?

提示: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许多报纸的“曝光角”等等。

(2)讲述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舆论监督案例,与同学交流共享。

提示:(略)

3、教材第29页:(1)镜头一和镜头二是公民通过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的方法行使监督权的实例。你能提供一个公民在网上评议政府的实例吗?

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己到中央电视台“网评天下”节目上自己找这样的事例。)

(2)调查本地政府在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方面有哪些新的方法。

提示:如成立市长热线电话,市长接待日,重点行业的主要负责人回答群众疑问等。

3、教材第29页:(1)镜头一和镜头二是公民通过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的方法行使监督权的实例。你能提供一个公民在网上评议政府的实例吗?

提示:(可让学生到网上查找事例,然后进行班组或小组交流。)

(2)调查本地政府在保障公民行使监督权方面有哪些新的方法。

提示:如成立市长热线电话,市长接待日,重点行业的主要负责人回答群众疑问,开设评议政府网等。

4、教材第30页:(1)作为我们的同年龄人,俊杰和刘霜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1)公民是国家主人,应有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2)民主监督是公民的权利,可以通过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方式把合理化的建议、群众的反映传达到有关部门。(3)使用监督权应通过法律程序,运用合法的方式来行使。

(2)我们可以按照下列步骤,以小组为单位,考察自己所在社区的问题,然后制定监督方案。

民主监督范文第8篇

2013年初,陆主席交由我们办公室一封群众件。拆信一看,这是一位退伍老兵的诉求,名叫张全林,请求民政局确认其参战经历。

很显然,这是一封投错门道的来信。接受职能的部门应该是局,或是地方政府,送到政协来的件可谓凤毛麟角。出于不能辜负群众期望的责任心,我们拔通了老张的电话,详细了解其事项。老张表示,他曾参加1966年的援越战斗,理应享受参战人员待遇。但民政局总以他的档案没有记载为由,不认同他的诉求。虽然历经数年,但每一次都被民政局否决。仔细阅读他的材料,应该说证据比较丰富翔实。遂与局和民政局作了联系,告知政协主席会需要了解这一的具体情况,提请民政局再次调阅人档案。

民政局职能科室再次翻看档案后电复说,这份档案确实没有相关记载,并表示老张的事情他们很了解,由于档案缺乏相关记载,所以既使上报也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

于是我们只能遗憾地将此结果告知陆主席和老张。老张情绪再次表现得十分激动。陆主席则给我们出了一道题:摒弃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深入思考老张参战一事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推理结果为肯定,那政协是否可以发挥民主监督的职能,进行深入了解,促进真相还原。对下一步工作,陆主席提三点要求:一是立场必须中立;二是结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三是对待民政局职能科室必须礼貌。

民政局对于我们的到访十分配合,拿出了老张纸张已发黄的档案。在仔细查阅之后,我们有了一个重要发现,档案上有“1966年,高炮八团”的记录。遂向工作人员求证。工作人员说,这个他们也注意到了。但这“高炮八团”与上级要求不符,有效的记载应是“某师八团”,这样才匹配,才能获得上级部门认可。问老张,老张自己一直说不上是几师,所以他们也没有办法。

老张表示,他确实说不上是几师八团,因为当时是秘密参战的,上级交代不能多问。而且战斗人员都是临时抽取,他没有同乡战友,所以询问不到这个细节。

对此,我们向工作人员提出看一下上级有关规定的要求。在一系列战斗部队名称中,我们看到了“三师八团”,并且是唯一的有“八团”称谓的部队。

工作人员还是面露难色。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这些老同志都是在枪林弹雨中过来的,是我们应该尊敬的英雄。档案上有瑕疵也非他本人责任。现在事实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假,那我们得否定掉他所有的证据,包括入伍证、退伍证、三好战士证、援越战斗纪念章、镇村证明、经历介绍,甚至还有他身上的弹片伤;二是真,那就得还他历史的公正,为他完善手续,赢得上级部门的认可。我们可不能弄出一个像电影《集结号》中的谷子地,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工作人员很有触动。于是我们又主动承担起申请报告的起草工作。民政局领导明确给予支持,答应专题向上请示。

民主监督范文第9篇

为准确评价县(区)党政正职的履职情况,去年来,巴中市委在完善公开民主测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县(区)党政正职评价指标和创新公开民主测评方式、途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加大了对县(区)党政正职的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制定规则

市委组织部在认真总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工作的基本思路,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成为贯穿公开民主测评县(区)党政正职全过程的思想红线;坚持注重以县(区)党政正职的工作实绩测评为重点,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民主测评方法,对县(区)党政正职的履职情况作出准确评价;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注重民意,进一步探索形成群众参与公开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的新机制。

从2007年9月开始,市委对四县(区)党政正职进行了公开民主测评,当场公布公开民主测评结果,被测评对象针对测评中得“一般”和“差”票相对较高的项目,当场进行自我剖析,当场作出限期整改承诺。为使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工作操作规范有序,整个民主测评工作分六步进行:一是公开民主测评前,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测评对象、工作原则、测评内容、测评方法以及工作纪律等进行广泛宣传,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公开民主测评的热情;二是参加测评的人员构成很广泛,有县(区)四大班子成员、离退休干部、县(区)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纪委委员、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县(区)部门、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乡镇党政正职,部分派和无党派人士,机关、农村、企业、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方面的基层群众代表等;三是召开民主测评大会,县(区)党政正职向大会述职;四是参加测评人员一人一桌,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阳光、公开民主测评;五是当场公布结果;六是被测评对象对测评中反映出的不足和问题当场进行自我剖析,当场作出整改承诺。

取得“三个突破”

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主要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新突破。

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抓住了监督领导干部的关键,在创新领导干部监督的方式上取得了新突破。监督一直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软肋”,是最薄弱的环节,而对“一把手”如何监督,又是这个“软肋”中的“软肋”。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让干部、群众对县(区)党政正职进行监督,使领导干部感到了压力,增强了“懂得接受监督、习惯接受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依法接受监督”的意识,促使他们主动改进作风,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抓住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质,在落实群众“四权”的机制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发展基层民主,首要的问题是尊重、相信和依靠民意,真心实意实践民主。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参加测评的人员一人一张桌子,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实行无记名投票,当场计票,当场公布结果,被测评对象当场作出自我剖析,并当场作出整改承诺,真正落实了广大干部群众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大家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责任感。

开展县(区)党政正职公开民主测评,抓住了党内民主的根本,在拓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发展党内民主既是党的生命所系,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公开民主测评县(区)党政正职,开创了基层党内民主的新境界,实现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稳妥有序的民主发展之路,在发挥基层党内民主带动基层人民民主的作用上找到了新基点。

必须“三个坚持”

在公开民主测评县(区)党政正职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体系,真正发挥民主测评工作的导向作用、杠杆作用,必须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科学合理设置测评内容,回答好“测评什么”的问题。民主测评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建立科学的民主测评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把民主测评指标设计的重点放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上。加大对工作实绩的考核比重,对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改革力度、和谐程度进行重点测评。其次要体现民主测评内容的全面性。民主测评指标应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不能顾此失彼,要通过反映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干部的工作全貌。再次要针对不同对象设置测评内容,对县(区)党政正职、市级部门党政“一把手”和乡镇党政正职的测评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坚持测评方法的科学化,回答好“怎样测评”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完善公开民主测评的方法,重点突出“主体、程序、方式”三大要素。在主体上,要继续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努力扩大测评工作的社会参与度,树立群众满意是最好政绩的观点。在程序上,要始终把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作为一项重要原则,有效地避免主观因素和“暗箱操作”,保证民主测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方式上,要坚持灵活多样,简便易行。

坚持有效运用考评结果,回答好“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一方面,在追求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的同时,必须以测评结果为重要依据,对民主测评为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民主测评为差的进行组织谈话、诫勉或通报批评。另一方面,要将测评结果作为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以此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推荐提拔领导干部或确定领导后备干部,要在民主测评“优秀”得票率高的对象中确定,对公开民主测评得“差”票率较高的,经组织部门综合分析确认,确属不能胜任职务、德才平庸的,要坚决予以调整;对因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职失误,造成不良影响和重大损失的,要按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从而激发广大领导干部的工作活力,努力打造一支“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民主监督范文第10篇

实施廉情公布制度是认真总结“三讲”教育成功经验的结果,也是贯彻落实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当前,领导干部能否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准则,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实施廉情公布制度,有利于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民主监督的权力,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去年以来,我们根据宁波实际,认真吸取近年来发生的几起经济大要案的教训,本着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开展了廉情公布活动,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树立领导干部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省纪委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实施党政“一把手”年度总结报告制度的意见》下发后,我们坚持用《意见》精神指导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廉情公布制度,使我市的领导干部廉情公布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一、主要做法

廉情公布制度规定领导干部必须每年一次报告廉洁从政情况,并且要与一年一度的民主生活会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廉政检查和年度考核测评相结合,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思考。去年底,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相对集中几天时间进行务虚,自学有关文件。先后学习了邓小平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同志观看电影《生死抉择》后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等文章。在此基础上,领导班子围绕一年来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和自身建设的突出问题,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思考问题,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统一思想认识。

第二,广泛征求意见,过好组织生活。各级各部门的领导班子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内容召开民主生活会,在会议前,采取个别谈话、填写意见表、召开座谈会、发放考核公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重点放在熟悉领导干部情况的层次上,找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去年,市级领导班子在民主生活前,共派出5个征求意见小组,发出征求意见表800多份14000张,召开各类座谈会30多个,向200多名现职干部、离退休老同志、派人士面对面征求意见。经梳理汇总,分班子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作了原汁原味的反馈。根据群众意见,班子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进行谈心交心,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在此基础上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级党委、政府班子领导参加联系地区和分管部门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纪检部门派员指导监督。对问题较多的6个领导班子,责成其按指定内容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第三,公布廉政情况,接受民主测评。廉情颂《制度》规定:市委常委、副市长、市长助理要通过市委全委(扩大)会议等形式,报告一年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集中制、廉洁自律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会后进行民主测评。参加会议的对象为: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市级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过地市领导职务的离退休老同志,同时邀请市级各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参加。其他列入廉情公布对象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也按照市领导的做法,在相应范围进行廉政情况的报告和公布,并进行民主测评。去年底,在市委书记黄兴国同志的带领下,我市16名市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市委九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逐一向大会报告了各自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集中制和履行党风廉政责任制,以及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并介绍了家庭成员、收入、住房、用车等事项,210名与会人员当场对领导干部的报告情况和德、能、勤、绩、廉等表现进行民主测评打分。此后,市人大、政协、纪委、检察院、法院及各地各部门720多名市、县(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也根据市委的部署和要求,自上而下,召开相关会议和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规定的范围内向广大干部群众“自亮家底、接受监督”,参照“三讲”的成功做法,把测评情况向领导干部本人反馈。领导干部进行廉情公布后将廉情报告书面递交同级纪检部门,其中“一把手”的报告必须上交上级纪委、组织部门。

第四,梳理测评情况,落实整改措施。民主测评情况由上级组织、纪检部门汇总,认真进行梳理,区分不同情况,提出整改意见。从测评情况看,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基本是肯定的,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全市11个县(市)区250名领导干部中,得“满意”和“比较满意”票90%以上的有230人,占92%;得“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票在20%以上的有19人,超过30%的1人。根据测评结果,我们采取了三条整改措施:一是廉政谈话。对群众有反映的领导干部,由班子主要领导成员或纪检、组织部门找其谈话,指出问题,限期改正;二是通报批评。对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领导干部,在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三是组织调整。对“不满意”票较多的领导干部,经调查核实,作出调整处理。

二、初步成效

实施廉情公布制度的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次“小三讲”。通过廉情公布系列教育活动,使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自廉意识得到了增强,实际效果较好。

一是提高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廉情公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领导干部在一定范围内向干部群众述廉,由干部群众对领导干部执行民主集中制、个人廉洁自律、承担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等情况,进行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这项活动从本质上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各级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人民群众来检验我们所选拔任用的干部,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公认,这既是我们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需要,也是衡量我们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实施廉情公布,增强了领导干部思想行为、工作作风和家庭基本情况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评价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民主对权力的监督,也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使领导干部更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关注社会舆论对自己方方面面的评判。如去年底,有位领导干部的岳父过世,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家人提出后事要办得风光些,乡亲们和当地基层干部按惯例送了不少“人情”,一时颇为引人瞩目,群众也有不同说法。他赶回家中奔丧,力劝家人亲友减少不必要的操办,丧事从简,并且逐家归还“人情”,恳请大家理解。这一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二是增强了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要贯彻实施同志关于给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照“X光”的指示精神,除了要提高领导干部权力行为的透明度,加强民主监督外,还需增强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上的自我保健意识,能够及早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使领导干部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实施廉情公布,就是定期给领导干部在政治上照“X光”,使领导干部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做到令行禁止。如有一位领导干部的孩子到他所在地区的某知名民办学校就读,当时学校负责人提出不收或少收入学“赞助费”,这位领导干部坚决不同意,结果按规定缴纳了所有入学费用。今年春节期间,宁波市纪委通过“581”廉政帐号共收到上交现金、礼卡总价值达70多万元。通过实施廉情公布,为每个领导干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防止了各种病菌的侵入,体现了组织对每个干部政治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的关系。作为党的干部应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把一个真实的自我交给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实施廉情公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觉悟的过程,是敢不敢真心实意、明明白白地以“公仆”的姿态向“主人”交心交底的过程。从这次廉情公布的情况看,越是严于解剖自己,敢于向群众交心交底的,越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反之群众就不认可。如有些县(市)区的个别领导干部,平时工作不错,但因不敢向群众坦诚摊底,沟通交心,在涉及个人情况的一些关键问题上,躲躲闪闪,结果群众不接受不满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测评分偏底,引起了组织上的重视和警觉。而一些原来“期望值”较低的同志,不回避矛盾不为自己护短,反而取得了群众的理解谅解。有一位县委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干部,工作有干劲有魄力,但工作方式方法不够注意,“三讲”中群众意见较大,不久又发生一起重大错案被改判纠正,许多同志担心这次他能否顺利“过关”。廉情公布时,他在认真讲清个人情况的同时,还把错案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作了分析,勇敢地承担自己应负的领导责任,大家认为他讲得实在讲得透澈,测评打分比“三讲”时有较大好转。

党风廉政建设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近年来宁波连续发生几起大要案,涉案领导职务高、人数多,也造成一些思想混乱,对当地干部的猜疑、议论增多。以往由于缺少适当的机会,有的领导被误解受委曲,有苦难言,廉情公布为他们讲明事实,澄清真相,谈谈心里话,提供了上下沟通交流的有效渠道。有2位领导干部子女在“三讲”期间出国,由于是自费留学,群众有不少议论,这次他们分别作了如实说明,孩子是报考录取通过正常途径出国的,并且对所需费用的筹措情况,有针对性地作了解答,各种议论就得到了消除。还有一位领导,新搬入的房屋正在闹市“黄金地段”,一时群众又有说法,认为有“利用职权”之嫌。通过沟通交流,使大家了解到他的这处房子是前些年买下来的,当时处于冷僻地段,价格较便宜,后随着城区扩展,恰好规划在商贸区内,于是房子身价陡长。开展廉情公布活动,使领导与群众能够平等交流,澄清疑问,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领导干部树立了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

三、几点体会

廉情公布作为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要有效实施这项制度,需要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坚持自上而下,发挥主要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廉情公布制度能否有效实施,关键是主要领导能否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我市的廉情公布制度,是市委书记黄兴国同志在多次下基层调研基础上,经过反复商讨后提出的,他要求把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考核与干部本人的工作实绩考核、民主集中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使领导干部年年都要照照政治“X光”,过过廉政“安全门”,提高思想上的自我保健意识。1999年以来,黄兴国先后两次主动向市纪委报告个人廉洁从政情况,并在一次党务工作会议上,带头“亮相”,向与会同志原原本本地报告自己用车、住房、家属、子女甚至亲戚等有关“个人情况”,征求大家意见,请广大干部群众予以监督。在市委书记黄兴国的带动下,市委决定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接受一次特别检验,报告个人廉洁从政情况,接受群众监督与测评。由于这项活动坚持了自上而下,领导示范带头,应而得到了各级干部的响应,使廉情公布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深受广大群众的称赞。

二是要坚持教育为主,强化领导干部的自律意识。实施廉情公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在实施廉情公布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要求领导干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如何有效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作为实施廉情公布的一项主要内容,从内心深处感受坚持“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廉情公布活动的实际,完善了《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长双休日约谈制度》,主动了解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约谈对象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针对廉情公布中反映出来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话提醒,做好预防性教育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感到加强自我学习和约谈教育,有利于领导干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三是要坚持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实施廉情公布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在这次廉情公布活动中,我们结合“三讲”教育“回头看”,由市委派出23个检查组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及时召开组纪联度会议,分析领导干部廉情公布和履行党风廉政责任制情况,对民主测评较差的9名领导干部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廉政谈话和组织调整的意见。然后,召开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大会,对有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了点名批评。如有的领导班子执行民主集中制较差,党风廉政责任制分工不明确,未抓好落实;有的单位帐务混乱,私设“小金库”,无偿转让办公用房,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领导干部每人配备一台手提电脑,在电脑清理时未按要求登记清理;有的领导干部多占住房,违规换房;有的领导干部利用会议费用,组织干部家属公款旅游;有一名局级“一把手”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钱财,构成了违法犯罪等。通过廉政大会,对这些问题突出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警示广大干部,切实履行好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同时通过公开述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一定范围对领导干部的述廉报告和德、能、勤、绩、廉等表现进行民主测评打分,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上一篇:纪检监察范文 下一篇:七夕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