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思想

时间:2022-06-05 09:29:44

浅析本雅明的“灵韵”理论思想

摘要: 在前人的基础上,本雅明通过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进而形成“灵韵”。观赏者透过神韵,通过联想和互动,能够被艺术强烈地震撼。但是,随着现代机械复制技术的不断发展,灵韵逐步被摧毁。本文通过阐述灵韵的含义,介绍灵韵的基本特性,同时对灵韵的结局——被摧毁进行分析。进而希望对人们的感觉系统进行改变和重塑。

关键词: 本雅明思想;灵韵;西方艺术

中图分类号:J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308-02

0 引言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同时 20世纪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是德籍犹太人。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其思想为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他的精辟见解得到了验证。近年来,本雅明思想的重要性逐渐被西方理论界所重视,美国学者德里希·詹姆逊称本雅明是“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 “过去二十年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逐渐发现了瓦尔特·本雅明”这是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对本雅明的高度评价。为此,本文在对本雅明“灵韵”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思考当代社会的艺术特征。

1 灵韵的含义

在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批评中,最早出现了“灵韵”这个概念。在前人的基础上,本雅明通过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进而形成自己的“灵韵”概念。本雅明首次在自己的《摄影小史》使用“灵韵”一词。在该书中,本雅明明确指出:“摄影作为一种技术复制手段,能够对裸眼看不到的细节,通过深入对对象的质地、构造和瞬间进行充分的显现,并加深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这是一种‘氛围’,进而对某物、某场景、某时刻进行笼罩,‘灵韵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物,无论距离多么近通常情况下总带有距离的表象或外观’”。“灵韵”在这里被本雅明视为一个特殊现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纳入到摄影过程中,但是,事物“灵韵”有着自己的身份,本雅明也给予了明确的暗示。

“灵韵”在《论波德来尔的几个主题》中,以自然美学的概念形式出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自身与人主体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强化。本雅明认为,灵韵就是“将人际间的关系传播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中去”,通常情况下,这是体验“灵韵”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如果能够看到事物的灵韵,那么意味着“赋予它以回眸看我们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必须承认物的自我存在,在审美距离之外进行凝思参悟、模仿移情,直至达到忘我”。只有这样,人与自然、物之间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真正和谐交融状态。由此“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演变为诗的源泉,而诗人就是赋予自然之物以回眸能力的人,被唤醒的自然目光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以梦想,并使其永远追逐这个梦想。”这个梦想在机器、科学技术没有介入自然之前,人对世界万物的虔敬和人生体验的完整性就是其原型。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深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美神秘的外观被打破。对于史前文明时期和前资本主义文明时期来说,这个梦想早已走过,但是,这个梦想随着资本主义文明时期的到来也就破碎了。

2 灵韵的特性

通过对灵韵的含义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灵韵”内涵非常丰富。为此,本文通过分析灵韵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论述灵韵具有的特性。灵韵的特性表现为:

第一,灵韵的独一无二性。本雅明从时空的角度,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灵韵”就是“处于一定距离之外,感觉与物之间彼此贴近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在这一方面,与“灵韵”的模糊属性很相似。“灵韵”底是什么,本雅明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而只是模糊地指出产生“灵韵”的基础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又是决定灵韵艺术的因素,并且,灵韵又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本质区别所在。

第二,灵韵体验的整体性。在感知方式方面,凝神观照观赏对象这是灵韵艺术的要求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只有直接的感知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的神秘感和对其的感受,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沉思才能产生。进而品味到一种张力,灵韵艺术的距离感和历史感就会得到进一步的体会,进而使得当下与过去成为一体。

本雅明在灵韵理论中认为:“灵韵”与非意愿记忆之间存在关联。他把“灵韵”与“震惊”相对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解释灵韵特有的历史意蕴。在本雅明看来“灵韵”,就是:“非意愿记忆中围绕感知对象的联想。”在这种情况下,“灵韵”就是萦绕着感知对象的完整历史经验的自由联想,对于由外部刺激唤起瞬刻事件的关注就构成“震惊”。通常情况下,意愿记忆往往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对于非意愿记忆来说就是非自觉的、无意识的。与潜意识的活动相类似,非意愿记忆充满了想象性。因而,过去的事物的美好性,就是其直接把握的,也就是所谓的灵韵。

第三,灵韵的主体间性。通常情况下,主体间性就是:“不存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而是主客不分、物我一体的融通。”对于灵韵的主体间性具体来说,就是“凭原始的一体性,大地和苍穹、诸神和凡人四者交融为一”。这种天、地、神、人四位一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间性的思想。人与世界的对立就克服了,这样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和谐共存的生存方式就形成了。本雅明把灵韵的主体间性描绘为:人在参悟自然过程中,所感动的一种氛围。

3 灵韵的结局

随着西方艺术存在形式的演变,本雅明看到,西方发展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一种新文化的出现,旧的文化被取代,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从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角度,本雅明对灵韵必然消失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论证,即以灵韵为特征的古典艺术逐渐被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非灵韵艺术所取代。对于灵韵的消散,本雅明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技术的变革和艺术的新形式大声叫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对古典艺术的灵韵怀着浓厚的情绪。因此,本雅明猛烈的抨击了机械复制时代造成的审美体验的瓦解和崩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在现代技术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在“灵韵”消失的复制化情境下,新的格局也同时开始发展,使得艺术品可以跨越时空历史的限制,被恒久保存与记忆。艺术品虽然被大量复制,但同时也带动着艺术的日趋精致与完美,只有将“灵韵”放在历史的追忆与未来的展望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灵韵”如何从仪式崇拜的怀旧中被解放出来,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灵韵的消失既是艺术进步的必要牺牲,同时也是进步的成就。

在艺术方面,从本雅明的技术“复制”到当前社会的大规模“生产”,传统艺术的独特“灵韵”和“本真性”逐渐丧失,其神圣性和神秘性被从神坛中赶出,彻底坍塌了权威性、同一性、总体性。在日常生活中,随着艺术的不断进入,使得艺术有了大众化的特征,由膜拜转向了消遣,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的对象。从这方面来说,本雅明的“机械复制”与现代的“电子复制”,一方面改变了艺术的本质、存在方式、传播过程,另一方面对人们的感觉系统、感知方式进行了改变和重塑。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06.

[2]本雅明.陈永国,马海良.译.讲故事的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

[3]朱志荣.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将孙行政学院报,2008(4).

[4]聂杉杉.张乐于.机械复制时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从机械复制技术角度试论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剑南文学,2010(3).

上一篇: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输煤胶带接头硫化及寿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