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解析 第3期

时间:2022-06-05 07:46:51

原 文

(甲)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乙)

商鞅布令

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又能徙之北门者,十金。民怪之,莫能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卒下令。

译 文

[甲]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她去。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想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给他开玩笑的。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不是用这种方式教育成的。”于是就杀掉而且烧熟了那只猪。

[乙]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训 练

1.甲乙两则小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甲文侧重表现 ;乙文侧重表现 。

2.你认为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 案

1.做人要诚实做人要守信。

2.诚实守信永远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如果诚信丢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尔虞我诈。只有坚守诚信的道德底线,我们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未雨绸缪

杨牧之

绸缪(chóu móu),紧密缠缚,引申为修补。后来多用“未雨绸缪”比喻事前做好准备或预防。

这个典故出自《诗经・豳风》。

原 文

鸱鹗(chī xiāo)鸱鸦,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①嘶。

迨天之未阴雨,彻②彼桑土,绸缪牖(yǒu)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注 释

①闵:病。②彻:剥裂。

译 文

猫头鹰,猫头鹰,你已经抓走我的小鸟,不要再毁坏我的窝巢。我辛苦操劳,为抚育子女已经病倒。

趁着天还没有布云降雨。我剥取桑树根皮,把鸟巢紧紧地缠起。从今以后那些树下的人类,有谁还能把我辱欺。

上一篇:星夜 第3期 下一篇:对,校长正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