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典故 第6期

时间:2022-07-05 09:52:22

胶柱鼓瑟

这个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胶柱鼓瑟:比喻做事拘泥死板,不知灵活变通。也作胶柱调瑟。

有个齐国人到赵国去学习“瑟”这种乐器。他到了赵国以后,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艺,却依照赵国人预先调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起来固定。等到老师弹完一首曲子后,他马上用胶把调音的琴柱粘牢,以为这样就能把老师的技巧学到手了。他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对家里人说道:“你们可以欣赏到我演奏的美妙乐曲了!”他说完后信心十足地弹了起来,可总是弹不成曲。他觉得纳闷,还怪起赵国的老师来了。后来,有人从赵国来到齐国,了解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后,觉得这个齐人的举动真是愚蠢至极!

阅读点睛:萧伯纳曾说过:“明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我们每天会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变化,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采取灵活机动的变通方式应对,是我们需要确立的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如果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变通,适时调整策略,那么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能多一些制胜的筹码。

适用话题:教条主义 因循守旧 方式方法 随机应变 见机行事 因地制宜 审时度势

看杀卫玠

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看杀卫玠:比喻对有才华的青年太过抬捧是有害的。

魏晋时期,晋国男子卫玠由于风采过人、相貌出众而被处处围观。卫玠出门简直是一场灾难,每一次都会造成洛阳城的交通瘫痪。所以,在卫玠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卫恒就禁止儿子出门。卫恒不让儿子出门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卫玠的那张小嘴很能说。卫恒夫妻从不让儿子和别人争论。被剥夺话语权的卫玠日渐憔悴,比平时看上去更美了三分。有一天,他趁父亲看管不严便跑了出去,并一口气跑到了下都。他正要寻一家酒肆歇息,没想到被下都城的女子围了个密密匝匝。围拢上来的第一排女子只看了卫玠一眼就悉数晕倒,后一排的女子马上拥上来接着也晕倒了。从空中俯瞰下去,这些女子就好像摆成圆圈状的“多米诺骨牌”,倒得很有规则。卫玠难以突围,整整被看了三天三夜,直到下都城所有的女子尽数晕倒之后才得以出来。但卫玠疲劳过度,最终因心理压力过大而病死。

阅读点睛:识才、惜才、爱才是用人单位对待人才的态度。有的单位为了留住人才甚至不惜满足其一切需求。一旦发现了人才,如获至宝,便对人才十分器重,格外偏爱,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偏爱优秀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因为爱才就过度地抬捧,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适用话题:美貌 才华 围观 爱才 把握好度 过犹不及 事与愿违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

上一篇:中学英语教材“二次开发”之我见 下一篇:九月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