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时间:2022-06-05 07:17:07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体育人才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主要是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根据素质教育目标,重新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校的定位和服务方向,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的基础教育师资和热爱技术应用职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这两种人才的基本培养规格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这个目标规格系统中,要突出质量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切实针对基础教育的需要和区域经济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在知识构成中,要特别强调基础扎实和知识面宽广;在素质要求中,要特别强调职业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在能力培养中,要特别强调适应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的教育,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强调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综合能力。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由此可以认为,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的一种超越性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为了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培养方式,它是一个包括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诸多内容的动态系统。因此,改革现行的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实质性因素,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优化应尊重下列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的全面素质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门类,每门课程都应找准自己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对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所承担的任务。(2)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自身的内在规律,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3)适应性原则。课程体系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4)特色性原则。课程的整体结构体系,要反映学校的办学层次、专业特点,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安排上:一要加强基础课程。要根据基础扎实和知识面宽广的规格要求,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的门类和比例。要使基础课少而精,专业课广而约,选修课多样化。二要加强能力课程。根据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规格要求,强调理论知识课和实践训练课的门类和比例,压缩理论知识课,增加实践能力课和创新能力课。三要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规格要求,增加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课。文科学生要修读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类课程,体育学院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各科学生都要修读一定的身心素质课程和艺术课程。

2.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深化教学改革必然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体育课要剔除陈旧内容,保留传统内容的经典,适当增加应用内容。专业课的内容要按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进行重组,适当压缩理论性内容,增加应用性内容。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把体现当代体育科学特征的、多学科之问的科学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教学方法改革应该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根据这样的主导思想,要改变过去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的做法,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的变革。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切实做到讲课艺术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期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个性和精神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是指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学风建设是指养成学生勤奋向上、积极努力、敢于创新的学风,重视班集体建设,营造富有竞争的学习氛围。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要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二要重视物质文化建设,确保为传播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物质基础。

三、在教改中促进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没有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始终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同整个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因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就大教育系统而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不同水平、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包括教育投资、教育组织、教育内容与活动、教育质量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关键问题是高等体育教育为未来社会提供什么样的体育人才和精神,提供什么样的科技服务。

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人的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关注知识的完美无缺。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反对和摈弃狭隘的功利主义,不仅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且还要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是指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能胜任当前社会的工作,又要具备迎接未来知识挑战、开拓工作空间、增强自身生存能力的潜力。具体有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具备现代思维的方式。高等体育教育要遵循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克服封闭、简单、静态的思维,构建现代思维方式,以便学生将来在激烈的实际竞争中开拓新局面。二要具备先进的思想观念。包括高等体育思想教育意识、社会观念和法制观念,这也是高等体育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三要具备开放的知识结构。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知识的渊博精深程度,是衡量人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高等体育教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四要具备创新的能力。高等体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就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现代意识、敢于改革、大胆探索的多种类型人才,需要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注重实效、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开拓市场的创新型人才。

准确理解和把握高等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要研究和正确处理好高等体育教育出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如:高等体育教育的规模与布局、数量与质量、专业设置与改革、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等问题。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导航系统建设 下一篇:高校俄语专业“零起点”班基础阶段教学策略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