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时间:2022-06-05 05:23:05

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摘 要:学生身心健康是素质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体育的手段来调节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关键内容。该文浅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体育教育对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注意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善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体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和“技能传授”,但在实践中却成为唯一的目的。促进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发育是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于健康成长最为显著的价值。价值的体现主要是通过身体形态和机能变化以及体育意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来体现的。前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参加体育活动,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后者主要是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对身体、心理以及健康的正确的运动观念,逐渐的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可以有效的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现在,大学生正处于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随着就业压力和社会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教育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人存在于社会中,同时人的运动实践行为除了会影响和不断改变着自身机体的变化,同时也会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中在一种和谐、平等的运动环境以及舆论环境下得到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以及能够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友谊、批评等,最后产生种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通常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克服所面对的困难和挫折,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生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断反复的感受困难和挫折,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逐渐的养成坚强的意志,进而能够在客观上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2)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近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的扩大,这让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人们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体育是人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于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存,并可以根据社会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来适应社会活动中人际交往带来的种种压力等。学生通过在体育课程中的学习来逐渐的获得一些可以适应社会以及面对社会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包含对于自身健康的理解以及和社会群体的联系,尤其是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尊敬和集体意识的形成都显得极其重要。

(3)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存在着对体育认识的偏差,体育就是运动,并不涉及一些可以学习的知识。而实质上,体育和健康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高的课程,它的很多内容是不能够仅仅通过语言来传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有两个特点:区别于其他课程的认知和理解,该课程的知识主要是一些操作性和技能性很强的实践知识;课程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实现的。

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21世纪,高校该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当前的现有的条件来增进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一些自己的一些建议。

(1)加强体育教师个人修养

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中,还是其他的教学过程中都要体现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好与坏是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关键。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能够在进行体育授课的同时,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防止学生产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厌倦心理。有很多的实践也证明了,良好的教师形象以及个人修养,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重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在平时能够加大对于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在体育运动设施方面,要不断强化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校内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并在学生的业余时间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逐渐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们乐于接受体育教育,并在亲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使心理得到愉悦感,从而能够有效的防止焦虑和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倾向的产生。并能够和周围的同学构成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群体。

(3)调整体育教学中活动的竞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忧郁、焦虑和偏执心理症状的学生,常常体现出较差的运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注意调整体育运动的形式以及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让体育活动的竞争性能够适应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以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体育需求的心理满足,尤其是那些具有忧郁、焦虑倾向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够体会到体育竞技成功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4)加强体育教学中交往的互

气氛活跃的集体的体育活动可以带给人们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进而增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亲近感。在体育活动中,往往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的,这就使得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有有计划的组织一些可以增进学生之间沟通的体育娱乐活动,使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在活动中相互帮助和彼此鼓励。很显然,这种融洽的教学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尤其是对那些性格孤僻、人际关系障碍症状学生来说更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应该重视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娱乐的体育运动氛围,并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来保证学生的体育娱乐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连长贵.大学生身体心理卫生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8-73.

[3] 徐志刚.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上一篇:学生数学成绩与个性品质关系的统计分析 下一篇:探讨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