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中的暗区――临终关怀

时间:2022-06-05 12:55:25

医疗服务中的暗区――临终关怀

凡是生命大都存在死亡的必然性。对待死亡的态度,受个体生长过程、人格特质、及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各不相同。我们就是要帮助那些暂停于人生旅途最后一站的人,了解病人疼痛,控制疼痛,并给予情绪支持。同时帮助家属接受现实,给予心理辅导,使临终病人从生理、心理上得到关心和照顾,使其安宁、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临终关怀。

如何让临终患者在疾病全程,特别是在病榻的终末期,得到无微不至的医学照护,在死亡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时无痛苦、有尊严地安祥离世,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优逝”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临终关怀应遵循的原则

以照护为主的原则:临床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为主,对病人全面照顾,使临终病人获得一种舒适、安宁的临终状态。

全方位照护的原则:主要包括对临终病人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护与关心。

人道主义原则:为临终病人提供更多的爱、关怀、同情与理解,尊重病人的权利与尊严。

适度治疗原则:医疗上对临终病人强调适当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无价值的治疗,满足临终病人三个基本需求,即保存生命、解除痛苦及无痛苦的死亡。

我们有必要在医护人员中普及死亡教育,让大家对生和死、优生和“优逝”有更加全面的洞悉,对死亡有伦理的、哲学的、世界观的深度考量。在经常需要面对死亡的临终关怀工作中,我们要在病房创造一种良性氛围,让患者死而无憾。这不是奢望,而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临终病人的共同心理需求

生活需求:①舒适的环境:为病人提供舒适的环境,配备日常生活所需的电视机和录音机,悦目的画面、悠扬的音乐等。②合理的饮食:为患者准备色、香、味、形俱全的食物,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于消化的饮食,少食多餐,尽量增加病人的食欲。③个人卫生:定时给病人洗浴或擦身,定时更换床单、枕巾或其他床上用品,及时清除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帮助不能自理的病人洗脸、梳头、洗脚、剪指甲。④轻松愉快的日常生活。

生理需求:控制疾病症状,解决疼痛,控制各种不适症状。

安全感的需求,即社会关系的需求。

归属和爱的需求:人需要去爱和接纳别人,同时也需要被别人爱,被集体接纳,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尊或自我价值的需求:希望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程仍然像常人一样地生活,具有同以前一样的地位、权利、名誉。

安排好临终病人的日常生活

足够的睡眠:睡眠可以使病人摆脱疾病的痛苦和面临死亡的焦虑。

功能锻炼:对一部分尚有活动能力的临终病人,不能消极地让他每天躺在床上等待,而是应该积极适当的活动。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使病人忘却病痛。对不能下床活动的病人应帮助他们进行被动性的肢体锻炼。

安排好日常生活:鼓励病人与亲友通过电话、信件保持联系,给病人购置喜爱的衣物或小玩具,一同看电视节目、欣赏音乐。鼓励他经常和病友聊天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活护理方式。让家人和病人共享美好时光。

与临终病人进行交流

临终病人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宣泄,会使病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引导病人讲出心理顾虑,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病人心理压力和恐惧。

非语言交流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神态、姿势等。目光接触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信息通道,人们常称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目光可以传递情感,但肢体的亲密接触如手的触摸等也同样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保持双方的思路一致。

在与临终病人交谈时,用温柔的语言去感染他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及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应尽量注意倾听,表示热心、支持和理解。使用合适的神态,维持适当的希望感。使病人正视事实,摆脱困难。医护人员应当谨记,尽量不要因为你的谈话使得原本乐观的患者变得悲观起来。

在我国“优生”已经深入人心,“优逝”则还有些陌生,甚至讳莫如深。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西方人对生命的理解非常不一样。在中国主流的儒家文化中,有“未知生,焉知死”一说;而在道家的文化中,人们追求的是“长生不老”的理想境界。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自秦始皇以来,中国历代帝王都崇尚“长生不老”,皇帝身边总少不了炼丹大师。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文化对死亡的认识:死是一个可怕的过程,是一个我们愿意付出各种努力以期回避的过程。东方文化强调对他人无伤害和给予希望的原则。尽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死亡观,但面对死亡,多数人都会表现出愤怒和震惊。所以说,大多数中国人很难平静地接受死亡。有时甚至连医生自己也会被癌症吓倒。

应当说,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已经起步,已不再是一个仅与少数人有关的单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医学为了什么,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临终关怀在国际上已经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临终关怀这一学科将吸引更多的医护人员投身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上一篇:综合医院医用材料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慢性肾功能衰竭血透患者90例的饮食问题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