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职业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现状分析

时间:2022-06-05 12:34:52

医学职业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现状分析

摘要:为了解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为学校进一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职1~3年级、高职1~2年级医学专业学生,自行设计问卷,以匿名式自填问卷的方法,当场填写并整体回收,调查共发放问卷1121份,收回有效问卷1091份。被调查学生对“共用注射器是否会传播艾滋病”(93.30%)、“输入含HIV的血液是否会感染艾滋病”(92.30%)、“艾滋病病毒是否会母婴传播”(91.66%)三个问题知晓率较高,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低(41.61%)。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依次为大众传媒(90.6%)、学校教育(83.7%)、书籍(73.0%)、医务工作者(64.7%)、同学朋友(56.5%)、家人(22.9%)。对于艾滋病患者,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的学生占51.7%,表示愿意与其共同进餐,共同学习的学生占30.9%。该院学生对不同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不理想,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待改变,需要继续加强艾滋病教育。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艾滋病;知识;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21-02

艾滋病(AIDS)是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国艾滋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无理想药物治疗及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1]。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并不理想[2,3]。为了了解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的现状,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对该院在校医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职1~3年级、高职1~2年级医学专业学生为目标人群,共发放问卷1121份,收回有效问卷1091份,有效率为97.3%。

1.调查内容。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和健康教育需求。

2.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按照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在学生机动课时间进行,在学生填写问卷前,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相关保密措施,让校方协作人员回避现场。填写问卷时必须间隔坐开,独立完成后由学生本人将问卷投入封闭的投票箱内,统一收回。

3.统计分析。问卷回收后检查其完整性,对有效问卷统一编码,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双份录入数据,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共调查1091名医学专业职院学生,其中男生115人(10.5%),女生976人(89.5%);中职生603人(55.3%),高职生488人(44.7%);汉族学生1068人(97.9%),少数民族23人(2.1%);出生于城市的学生341人(31.3%),出生于乡镇及农村的有750人(68.7%);年龄最小11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8.18±1.68)岁。

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评定标准,本次调查职院在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的八个问题中,知晓率达90%的有三项,超过半数的人不知道“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仅为41.61%(表1)。

3.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最主要的途径为大众传媒(90.6%),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途径依次为学校教育(83.7%)、书籍(73.0%)、医务工作者(64.7%)、同学朋友(56.5%)、家人(22.9%),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仅从书籍中获得艾滋病知识多于女生,其他项均为女生较多(表2)。

4.对艾滋病的态度。对于艾滋病患者,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的学生占51.7%,表示愿意与其共同进餐,共同学习的学生占30.9%,两者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院学生对“共用注射器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输入含HIV的血液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是否会母婴传播”、“单一性伴是否会减少传播艾滋病”知晓情况比较理想,达80%以上,对“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会减少传播艾滋病”、“一起吃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以及“外表能否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知晓情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最低,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似[4]。可见该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并不理想,尤其是UNGASS核心五项指标4]仍待提高。

态度方面,该院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具有较大的排斥心理,仅一半的人选择与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愿意与之共同进餐学习的人则更少,这种歧视行为可能来源于对艾滋病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产生是对艾滋病的认识的欠缺。

彭勃等的研究即证明了艾滋病知识对态度的影响,掌握有关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越多,他们看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越积极,更能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宽容和帮助等[5]。

因此,应该继续在该院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的信息,增加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对相关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

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学校教育仅次于大众传媒,但是大众传媒的宣传由于覆盖人群范围大、差异大,具有群众性、通俗性的特点[6],内容会受到限制。在校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时间充裕,学校教育可以较系统深入、有组织地开展,进一步促进该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参考文献:

[1]贺素磊,韩玲,汪宗芳,李一明.我国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11).

[2]苏春娟,温泉.高职类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

[3]杜开南,肖友阳,徐友英.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9).

[4]季成叶,张芯,马王.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

[5]彭勃,王建平,陈海勇,杨智辉,王玉龙.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8).

[6]伍正兴,王章豹.试论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特点[J].科普研究,2010,5(6)

作者简介:吴琼(1981-),女,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在职研究生(公共卫生)在读,研究方向:继续教育行管工作。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与体会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