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刍议

时间:2022-10-12 12:10:11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刍议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主渠道,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形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准确理解课标要求,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而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16-02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知识体系特点为依据,切实保证揭示规律、创设情境、点拨思路、运用规律、探究新知、理清思路、评价规律、巩固提高,使师生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设疑到解疑、探究学习到能主动掌握、理解知识到训练技能、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到形成个体知识结构的四个基本反馈过程。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及和谐。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强调复习引题的启发性

复习引题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无论是开门见山还是以旧引新,都是教材知识编排体系在每一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复习引题环节的设计要突出训练重点,合理确定训练内容,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恰当地设计复习方式,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择引题方法。例如,关于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教学的引题方法,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设计:从学生一般的认识规律看,可首先出示分别表示3/4、6/8和9/12的直观教具,然后利用具体图形的比较得出3/4=6/8=9/12,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从教材的知识结构看,可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提出问题:既然有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而在除法中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扩大或者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可以从3/4、6/8和9/12大小的比较入手,通过设疑、观察和比较引入新课。哪种方法好,不能一概而论。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已有经验和思维习惯,强调启发性,使得所选择的方法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学习的心理准备。

二、切实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突出探究学习的训练性

探究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基本途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类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恰当地选择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探究型适于以揭示数学概念、算式意义和算理为主要内容的起始类教材,如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概念的给出是描述性的,意义的阐述是直观性的,算理的揭示是具体性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学时要在直观演示、实践操作、观察联想、启发引导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兴趣感知、强化表象、语言描述、逐步内化等具体的实践活动达到理解知识、领会学习方法的目的。尝试探究型适合于以归纳性质、法则、公式为基本内容的引申类教材,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时要在创设情境、点拨思路、个别指导、适时讲评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尝试练习、分析归纳、交流质疑、讲评提高等基本教学环节达到掌握知识、理清思路的目的。研讨探究型适合于以变式、补充和运用为主要内容的后续类教材,如带分数加减法。教学时要在设计提纲、指导学习方法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联想反馈、研讨讲评、开拓思路等具体教学层次达到强化知识内涵、明确知识外延、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诚然,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探究学习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步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真正体现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尽量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三、合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注意课堂精讲的科学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精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概括性的教授活动。切忌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应该有详有略、详之精练、略之恰当。要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恰当选择精讲的方式,体现精讲的针对性。做到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抓住关键、强调连接点、归纳学法,使学生在逐步理解、强化和系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由知到能的心理过渡,形成进一步实施较高层次的学习实践所必备的心理动机和意向需要。要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层次合理确定精讲内容,突出教师精讲的科学性。基础知识教学要抓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的比较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归纳,促进学生个体内部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与知识体系的形成;数的四则计算教学要抓算理的阐述、算法的讲评和简算规律的总结,促进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应用题教学要抓基本数量关系的剖析、基本解题思路的对比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综合,促进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教师的精讲必须力求做到精讲方式的针对性与精讲内容科学性的最佳结合,以强化学生认识过程的中间环节――具体内化阶段,提高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体系对于进一步具体运用的指导价值,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四、准确理解《课标》的教学目的要求,体现课堂练习设计的层次性

课堂演练既是每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反馈,又是学生在建立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对课程标准所规定教学目的要求的进一步落实。教学时要合理确定课堂演练的内容、层次和方法。认真体会教材关于课后练习题的编排意图,明确基本练习所针对的例题内容和综合练习所蕴含的训练要求,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正确体现教学要求。因此,在具体设计每节教学程序时,要突出课堂练习的层次性,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教学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的普遍规律阐明了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程序;教无定法的特殊规律则为完善教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和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广泛的前景。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尝试研究其特殊规律、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其普遍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付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宁波.实践新课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初探 下一篇:用爱托起心灵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