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04 09:31:02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在心绞痛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71%,高于对照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冠心宁注射液;稳心颗粒;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

作者单位:516008 广东省惠州市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内科 心绞痛是心内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多发于老年人。其主要病理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粥样斑块形成可引起血管腔变狭窄,也可造成冠状动脉功能性的改变,这些因素可使心脏负荷加重,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最终引起冠心病心绞痛。本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临床研究证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探讨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为(47.2±11.4)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为(48.1±10.7)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符合胸痹诊断。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吸氧、低脂低盐饮食,给予抗血小板药物、CCB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宁注射液 3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稳心颗粒 5 g,3次/d。疗程为15 d。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分析患者心绞痛缓解与心电图改变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心绞痛评价标准:①显效:疼痛完全消失或着疼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80%以上。②有效:疼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50%~80%。③无效:疼痛发作次数没有减少或次数与治疗前相比较

心电图评价标准:①显效:ST-T段恢复>0.10 mV或完全恢复正常。②有效:ST-T段恢复0.05~0.10 mV,或着T波倒置变浅。③无效:ST-T段、T波无明显改变。④加重:ST-T段较治疗前下移超过0.5 mV,T波倒置加深加宽。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 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71%,高于对照组75.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10%,高于对照组79.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发病机理是冠状动脉狭窄,血管内血流粘稠度升高导致血流缓慢。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微小血栓的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及供氧量减少。

冠心宁注射液的最主要成份为丹参、川芎,丹参是活血化瘀要药,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具有扩张血管作用,还可抑制脂类的氧化。川芎可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提高血液灌注,进一步纠正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稳心颗粒是治疗心悸、胸痹常用药物,主要作用是益气活血、化瘀通脉,可有效改善心肌功能。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既可有效扩冠增加心肌的供血,又能够降低心肌的耗氧量,缓解心绞痛临床症状。本次研究显示,在心绞痛改善方面,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71%,高于对照组7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安全可靠,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海山,付世龙.冠心宁注射液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72-73.

[2] 周文书.奥扎格雷注射液联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6例的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2.

[3] 陶贤意.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并高脂血症临床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甘肃中医,2010,23(3):20-22.

[4] 薛丽,秦丽娟,白守民.冠心宁联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分析.医药杂志,2012,24(3):39-40.

[5] 徐世刚,涂国强.冠心宁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8,8(2):484-485.

上一篇:116例创伤性脑疝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甲钴胺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