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四步一体”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时间:2022-06-04 02:19:42

初中文言文“四步一体”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摘 要: 文言文是初中生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初中生学好现代汉语的重要基础,是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文言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存在许多问题,陈旧僵化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多年来的文言文教学时间多、收效慢、成绩差,备受争议。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工作经验,笔者总结提出了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四步一体”教学方法 实施思路

文言文是初中生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初中生学好现代汉语的重要基础,是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文言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领域存在许多问题,陈旧僵化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多年来的文言文教学时间多、收效慢、成绩差,备受争议。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工作经验,笔者总结提出了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方法。

“四步一体”教学方法重在具体操作过程的“古今联系沟通”,加强阅读和课堂训练力度,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参照文言文、走进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把现代汉语语言现象融于文言文的学习,而后进行创造性地转化,促使文言服务于现实,最终形成从现实走进文言、再从文言回到现实的充满活力的教学循环。笔者把它概括为自然导入、同质印证、迁移训练、生活运用——“四步一体”的教学实施思路,具体如下:

一、自然导入——用已知激趣感知整体

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学生潜意识中认为文言文比较枯燥,教师运用简洁自然而有趣味的导语,能迅速引起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来。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更加需要导入这一环节。笔者主要采取以下导入方法:

1.应用已学文言文对比导入。“四步一体”教学方法着眼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联系的导入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为他们站在宏观层面理解和落实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讲的是古代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教学时,笔者巧妙联系旧知,利用《〈论语〉十则》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导入新课,顷刻间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诗文导入法:教师可提前搜集大量的与课文同题材或同一作家的相关作品。如学习文天样《〈指南录〉后序》时,可用他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导入,领会其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如教学《桃花源记》一文,可先由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出作者陶渊明,再介绍他自号“五柳先生”的由来,然后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从中了解到陶渊明不慕权贵,向往宁静恬淡、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性格和情趣,也为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基础。

3.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文言文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岳阳楼记》中的“至弱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教师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朗诵这一段,相信一定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应用成语导入。成语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就出在初中文言文中,对这类文章,若采用相应的成语来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笔者先要学生说出或查出“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的《曹刿论战》中”。接着,笔者就范读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语课文,学生结合注释熟悉课文,其成语的来龙去脉就会很清楚了。

二、同质印证——用已知高效落实字词

文言文最终要落实到字词的理解和掌握,不落实到字词层面,就无法面对考试这个最重要的检验关口。“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反对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割裂的、生硬的字词讲解法,推崇在古今汉语的异形同质和同形同质的联系比较之中,灵活运用成语、诗词、文言等思想和语言精华,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贯通古今、交互比对、活学巧用,架起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

印证的方式常有三种:

1.应用与已学过文言文的印证,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印证,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都可作为印证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的同时,巩固课内文言知识落实字词。如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用法等。在学完《醉翁亭记》,检查“名”的用法时,就可把“名之者谁?”“不论名其一处也”(《口技》),“则题名其上”(《核舟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2.应用现代汉语印证,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素悍勇而轻齐”中的“素”和“素不相识”的“素”,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3.成语印证,如阅读《庄暴见孟子》文中“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一句时,可请学生思考,此句中“举”字的用法与哪个成语中“举”字的用法相同,学生常会提到“举世闻名”“举国同庆”等成语。又如《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这样做,不仅符合认知规律,让他们在温故中知新,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在趣味对照中高效率地学习理解掌握文言字词,收事半功倍之效。

三、迁移训练——学说学写强化语言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组织学说、学写文言文(包括以文言文为素材的演讲和写作)是迁移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虽然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验收,但只局限在翻译、背诵和字词的检查,对文言文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如何重现很少研究,没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四步一体”教学方法则主张,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之后可以尝试着“说”文言,活学活用,既要做到古代语言在思维中的有效输入,更要做到古代语言的创造性输出。教师可以设计对话情景,让学生模仿古代文人雅士,在即时论辩情景中,鼓励学生用文言文积极参与论辩。例如上《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让学生借助注释将课文改写成评书,让学生分别登台演说,既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又巧妙地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学《唐雎不辱使命》时,笔者抓住学生喜欢武侠小说的特点,让学生拓展阅读,看《史记》中的侠士,并以“我喜欢的侠客”为主题,介绍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心得,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角色转换,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写文言”也是学生提高自己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教学中的“写”我们主要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1.改写。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如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古诗歌《孔雀东南飞》改写成小说,把《鸿门宴》改写成课本剧等等。笔者有位同事别出心裁,要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仿写,即仿写文言文。文言文难不难写,其实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自2001年高考有考生用文言写《赤兔之死》以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中都不乏有用文言写作的佼佼之作。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著名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压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3.写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抓住作品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深入阐释,抒发己见,是阅读深化的体现。例如,学完《劝学》,许多同学选择从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朵美丽的奇葩———品〈劝学〉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专门就文章中的比喻手法所传达的好处抒发自己的看法。当然,读后感不一定要写成意思完整的文章,可以写片断感想,包括由文章内容产生的感想、由写作技巧产生的感想和由作者或背景产生的感想等。不必求全求多,哪怕只对某一部分有认识,也是使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了。

4.“用”写。即为生活所用而写。笔者在此无意提倡现代人要用文言文写作,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文言体依然存在,如祭文、楹联、碑文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并学习撰写,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尝试模仿写作浅显文言文,更可以充分地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在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从而最大程度地彰显文言文在中考、高考这些人生关键环节中的实用性,这恐怕比任何的架空分析都来得实在,也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的应用训练,学生从课本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的提升,几乎在每一次平常作文或考场作文中,笔者都能看到巧妙地运用文言课文中的名句或素材的优秀作文,这不能不说是“应用”这一目标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成功体现。

四、生活运用——古今贯通升华人文素养

初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教学也要表达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升华人文素养。

1.以今度古——化古人为学生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切身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智慧。

文言文作品由于时代久远,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如何缩短这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呢?这就要求文言文教学能将相关的古代作品与当代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当代生活方式、学生思想实际解结合起来,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文言文教学也就活起来了。例如在教到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时,如果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先让学生明确王维此次出使的背景是被排挤,出行时的感情基调是郁闷、孤独。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全诗,那么学生就有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究竟是要抒发这种郁闷、孤独的情感呢,还是要赞美壮丽奇伟的大漠风光呢?这时,笔者就引导同学结合时代特征理解:如果现在让我们去采访祖国的西北边陲,我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多数同学回答说一定会因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感到自豪,喜悦,兴奋。因为我们的祖国是如此繁荣富强。在没有介绍王维身世的前提下,让同学们将自己想象成王维,去出使边疆。一路上出了汉塞,经数日到达居延,又继续迤逦北进,来到萧关,沿途征蓬飘飘,归雁唳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打探一下自己的目的地,原来还在遥远的燕然山……大唐的江山如此壮丽,怎能不让我油然而生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这是学生在诵读全诗后不禁发出的感慨。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方式既没有误解古人的意思,又是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又如当笔者教学《岳阳楼记》时,笔者抓住范仲淹的境遇与一般人人生中的失意感相通这一点,采用了“以今度古”的方法,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生活中失意时的心情和想法,调动其情绪,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去领悟古人的生活哲学,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而后让他们用古人的话来阐明自己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失意。亲近古人,理解古人,实现人性的共鸣,一下子就把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教学就自然活起来了。

2.古为今用——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向现实迁移,应用于生活。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古代语言文字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初中生应该从古诗文中汲取知识和养分,从名篇佳作中,受到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例如,学生通过对《离骚》的学习,可以感受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忧民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坚定;学习《史记》时,会钦佩于司马迁效仿周文王、孔子、屈原、左秋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先贤圣哲,“就极刑而无慢色”,“隐忍苟活”,发愤著书的精神气度;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会被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与呐喊感动;学习《指南录·后序》时,会被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气节深深震撼。语文教师讲授文言文时,都应该具有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充分考虑其人文因素,明确教学的目标和出发点,深入开掘提炼,指导学生吸取思想精髓,这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是极大的提高。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设置“我读我想”的环节,要求学生站在当下的角度,联系现实,发散思考,从而获得新的启示以提升智慧、濡染品性。

参考文献:

[1]刘德福.赵谦翔和他的语文绿地[J].师道,2004,8.

上一篇:吉林化纤:磨合中实现企业转型 下一篇:关于初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