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如何加强质量控制

时间:2022-06-04 01:27:04

浅析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如何加强质量控制

摘要: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而严把食品安全的检验关,无疑是确保百姓餐桌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食品检验工作必须要严格,检验结果必须要准确。然而,食品卫生的理化检验,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往往还要受到环境、仪器设备、试剂、样品、操作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减少误差,加强整个食品卫生理化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准确性因素

作为一名基层质量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笔者在多年的食品卫生检验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要确保食品卫生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经得起检验,就必须加强食品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而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基础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基础控制可以说是所有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的基础,没有前者,后者可以说是无从谈起。针对食品卫生的理化检验,要保证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无偏差,有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一切试验条件务必达到检验分析的相关要求。

对食品卫生的理化检验分析过程,对实验室的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做到布局合理,而且还要减少甚至杜绝不同测试项目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和交叉感染。实验室周边的环境也好,室内的环境也好,任何时候都应当做到整洁有序。像空气清洁的程度、湿度和温度等指标也都应当达到相应的分析要求和标准。以温度指标为例,如果进行容量法的分析,那么对实验室室温的要求是20℃,比如说像标定标准滴定溶液,为了使体积不致于受到温度的影响,滴定的体积就必须要给予温度的校正,而只有在20℃时,校正值才为零。而如果测定啤酒中的原麦汁浓度、酒精度,或者是测试葡萄酒中的总浸出物、酒精度等指标,就要在使用容量瓶对残留物和馏出物进行量取时,应当尽量使定容在同样的温度下进行。

仪器设备

1.用于试验的仪器设备无疑应当符合并且必须满足相应检验项目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要严格控制灵敏度、分辨率或精密度、检出限、量程范围等性能指标的误差,满足相应的技术标准规范。

2.用于检验的设备,像分光光度计、天平、恒温培养箱等,每年必须由计量的检定部门派员进行定期的检定,满足相关检验的要求。用于检验分析项目的试剂同样要确保有效、准确,因为在检验的过程中,化学试剂是直接参与化学反应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检验的最终结果。在使用实践中,溶液的保质期不尽相同,像碘化钾溶液和淀粉溶液都是在使用的时候才现场配置的,而标准滴定溶液两个月的周期就要进行一次标定,而保质期较长的金属元素标准溶液,存放期在一年左右。而有些溶液对存放有着特殊的要求,像萘胺盐酸盐溶液存放条件必须是低温,如果颜色发生变化,变深的时候,就有必要重新进行配制。总而言之,所有试验的设备(包括试剂)都应当是检定合格、“健康”无任何故障的。

3.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应当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取得上岗资格前,务必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并且通过相应的考核。而在具体操作时,上岗人员一定要严格遵照仪器对应的说明书中的操作程序和规范,每次操作和使用都应当进行有详细的记录。

4.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对所有的仪器设备来说都很重要,因为仪器设备是检验分析的主要“武器”,尤其要强调的是,这种维护和保养不仅仅要对仪器设备的硬件进行周期性的检查维护,还应当对仪器设备的运行过程加强重点检查,消除隐患。

实验用具及清洗

在食品卫生的理化检验中,玻璃量器的使用频率极高,像刻度吸管、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等器皿被用来制作校正曲线、配制标准溶液、取样等;所以这些器皿必须是合格的产品,否则检验的结果会产生极大的误差,甚至错误。而在使用这些器皿时也应当注意,一定要按照分析方法的要求给予清洗和处理,因为像瓶子、研钵、烧杯、玻璃棒、比色管等,这些用于储存和处理样品的器皿,很可能由于没有清洗干净,或者器皿本身材质的原因而会有污染样品的可能,对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清洗过程中,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避免交叉污染,或者未严格按照清洁步骤清洗而引起的污染。

实验用水、试剂的纯度

食品卫生理化检验的检测结果以及空白值的测定,其准确性还受制于试剂和实验用水的纯度。因此,其质量控制应当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试剂和实验用水的规格选择有所差异,选择的依据包括试验的条件、分析的方法和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总之,实验用水和试剂的纯度必须满足检验分析的要求。举个例子,在光度分析法中,配置标准溶液、进行显色反应时,要根据分光光度法具体的原理,采取科学严谨的步骤,所使用的试剂和水要能够完全符合方法检出限要求,把空白值的影响降到最低。

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在配置标准溶液的过程中,务必要准确称量所要使用的试剂,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试剂所取的量和实际需要的使用量,两者的误差应当小于1%,在标准溶液配置完毕以后,标定浓度时一定要严格遵循滴定方法,计算溶液浓度时,要依据标定后的浓度和实际称量数;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些溶液在保存的过程别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进行定期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对纯净水中的高锰酸钾耗氧量进行测定和检验时,就会用到草酸钠和高锰酸钾的标准溶液,但如果存放的时间长,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甚至是无效。所以,出现沉淀或者放置时间过久的标准溶液应当禁止使用,进行重新配置。

物品的称量要根据检验标准的具体要求,选择相应感量和称量范围的天平,对物品进行称量。有些不规范的做法应当避免,比如说用纸来称量,因为最后在转移到相应的容器中时,很难把纸上的物品全部转移;针对不同的物品应当使用不用的称量容器,比如说对不易挥发、性状比较稳定的物品可以使用小烧杯,相比于称量瓶,小烧杯在快速地溶解或者加热样品方面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在转移样品时也很方便。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方法的选择虽然检验和测定时应根据检验对象、目的、条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但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这个方法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标准,或者是属于国家推荐的方法。

常规的质量控制每次检验分析样品时都应进行空白试验、平行样品测定或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1.空白试验的测定进行空白试验还是很有必要的。其目的是要对样品中被测物质外的各种因素对组分分析的影响进行评估,继而采取措施消除这种影响,以便最后得出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2.平行样品的测定为了减少在测定过程中的随机误差,要适当地增加测定的试数,并且把平行样品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严格控制。

3.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把一定量的标准物质加入到样品里面,然后跟样品同时进行检测和对照,看一看待测定的物质其回收率是多少。一般说来,加标回收率应当在95%~105%这个范围内。

样品的滴定需要注意的是,平行样间的滴定速度要掌握好,尽可能地保持同一频率,滴定的速度不要太快,尤其不要出现连滴的情况。特别是在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滴定中,如果不能保证滴定速度和频率的同一性,很容易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差。

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样品检测结束之后,必须完成以下检查:相关的检验数据记录得是否准确无误,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否存在误差,这种误差在不在可允许的范围内,有没有对检验的结果进行复核,是不是按照规范,准确地出具了检验的报告,报告上面是否有签名等等。

在食品卫生理化检验分析中,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加以质量控制,才能够确保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检验人员只有重视了以上分析因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检验水平和业务素质。

上一篇:在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