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时间:2022-06-04 01:09:44

如何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摘 要: 作者从现代教育、教师共同追求的高效课堂入手,首先分析了高效课堂的含义,即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然后从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道兼进地提高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箭双雕地提高效率三个方面论述了自己是如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一原动力入手实现高效课堂的“三高”目标的。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可以提高某节课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三高目标”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等,都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语文教师永远的追求。

顾名思义,“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即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的“三高”目标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感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原动力,有了这一原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的“三高”目标。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不只能满足学生对新的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它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整体结构以至优化课堂细节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或者看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无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理解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可见,课前预习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很大程度地减少学生课堂精力的流失,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倍道兼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例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云南歌会淳朴、自然的特点,我在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了具有云南民歌特色的影视插曲《刘三姐》、《五朵金花》的片段和风味十足的云南民歌小调《十月看花》,学生通过视听,仔细体会云南民歌的特点。然后我导入新课:“同学们,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这儿山美、水美,人们的歌声更美。少数民族的人们喜欢用歌声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之情,用歌声抒发丰收的喜悦,赞美生活的美满幸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大作家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欣赏云南的歌会。”

再如在讲《出师表》时,根据文言文难、课文篇幅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说:“文学形象中的诸葛亮是如此聪明绝顶,那作为蜀国奇才的诸葛亮又是怎样鞠躬尽瘁的?请看课文《出师表》。”这样,便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以上课例说明,精心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恰当的导入手段的运用和精彩的导语正是起到了这一作用,才使教学效果达到高潮。”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一箭双雕地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语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连带关系,往往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认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在选材时的匠心独运。父亲在饱受丧母之痛、差事交卸、面临生存危机的危难之时,还要亲自来为“我”送行;年老体迈,力不胜任,还要亲自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而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在这之前我却还不了解,嫌他说话“不漂亮”,嫌他“迂”。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我”百感交集,一下子顿悟了父亲的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选取动情之事,突出动情瞬间”的写法正是本文写作方面的一大特点。我在教学本文时,不失时机地从这一角度加以引导,并让学生以课本为范例,把这一写作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课堂中,我让学生模仿这一写法,以《我的爸爸》为话题写一作文片断。一位女生这样写道:

父亲因车祸摔伤了腿,勉强能下地,走路一瘸一拐的。家里的活都是妈妈抢着干。

寒冬的一天,天气格外寒冷,雪下了厚厚一层,路面上结了冰。因上学路远,父亲不放心我,说:“天冷路滑,还是我送你吧。”我担心他的腿,可父亲笑笑说:“骑车,不碍事。”一路上,父亲小心谨慎地骑着车子,生怕滑倒摔着我。自行车在碾起冰辙的路面上左右摇晃,随时都有滑倒的危险。我在心里埋怨:这样送我还不如我自己走呢。父亲小心地蹬着车子,一不留神,车子向左侧歪去。在车子将要倒地的一刹那,父亲费力地用他那只受伤的腿支在了地上,然后紧张地问:“没摔着吧?”我的喉咙哽住了:“爸爸……”我哽咽着说不出话,爸爸咬着牙,支起车子说:“上来吧,我没事。”重新坐在车子上,我的心在流泪。爸爸每蹬一下脚蹬,我的心就剧烈地抽泣一下。我曾经嫌弃爸爸是个老农,没身份,没地位,让我在同学们面前没面子;我曾经沮丧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买新车子。而此时此刻我懂了,我是富有的,世上还有什么比拥有深沉的父亲更阔绰的呢?

在这一作文片断中,这位同学就是选取了生活中“雪天父亲送女上学”这个动人的故事,定格在被滑倒的一刹那,“父亲用伤腿支撑在地上,避免女儿摔倒”这一动人的瞬间,让女儿感受到父亲的伟大,感受到自己精神的富有,感情流露自然、贴切。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一个家庭中不是缺少父爱,而是孩子们很少能去理解父爱、感受父爱。学生借鉴《背影》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又在立意上有所创新,这就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可谓“一箭双雕”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再以教学七年级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为例:《春》通篇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的同时,掌握比喻的有关知识,之后,引导学生学写比喻句。《济南的冬天》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展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恬静,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在阅读环节中我让学生明白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这样写更亲切自然,更有人情味。之后,引导学生学写拟人句。《夏感》这篇课文把夏的热烈、浓郁、紧张酣畅淋漓地泼洒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和添补词语和成语来丰富词汇量。《秋天》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描述秋天乡村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热爱之情,结构清晰,每一节诗的结构安排是先分写,最后一句小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画面,仿照这首诗的结构进行诗歌创作活动。

总之,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不只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很好地解决了写作教学“无章可循”的难题,使阅读和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从而多角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不仅可以提高某节课的效率、效益,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例谈 下一篇:探析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