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

时间:2022-09-05 07:50:40

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

随着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教育不可避免要应对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新思维冲击。信息技术对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课堂,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共进的理想学习平台,使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想办法在文本与学生找到一条沟通的桥梁,这样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感悟,也才能真正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我在挖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时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媒体创设阅读情境,诱发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我在讲读《雨点》这一课时是这样做的:

师:小朋友,这一路上,我们与小雨点的旅行可愉快啦!请大家打开课本,看看图,读读课文,边读边与同桌说说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1.学生同桌边读边讨论。

2.交流讨论: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交流时屏幕上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内容)

(1)屏幕显示:小池塘――睡觉。

引导学生体会到池塘水的平静,从而指导读好“睡觉”一词。

师述: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也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美读第一句)

(2)屏幕显示:小溪――散步。

引导学生体会到小溪水在缓缓地流着,指导读好“散步”。

师:是呀,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我们和小雨点也跟着慢慢地走,就好像是在散步,多么自由自在,多么舒服啊!(美读第二句)

(3)屏幕显示:江河――奔跑。

指名读第三句。请其他同学评议他有没有读好这句,并谈谈听了朗读后的感受,在评议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想象江河水奔腾向前的景象,并指导读好“奔跑”。(美读句子)

(4)屏幕显示:海洋――跳跃。

引导体会海洋巨浪翻滚的气势,指导读好“跳跃”。

师:你们看,小雨点随着海浪跳跃,多高兴呀!(美读句子)

3.师:这样有趣的旅行,想再感受一次吗?让我们跟着小雨点动起来!配乐朗读课文。

(屏幕上同时展示四幅画面)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我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谈旅行感受,实质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配乐表演读更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二、利用媒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品味课文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知。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在老师读的时候,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草原上的什么?(配上悠扬的音乐,师深情地朗读,生闭上眼睛欣赏,想象。读完――)

生1:我好像看到草原上羊儿在跑。

生2:我好像看见牧羊人在唱歌。(师在旁边一边以鼓励的眼光看着学生说,一边点头微笑。学生受到鼓励就说得更有劲了。)

生3:我好像自己也来到了大草原……

师:小朋友的想象真丰富。那么真正的大草原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画面一样美丽呢?(看根据课文内容剪辑的草原风光片段。)画面上风景优美,牛羊成群,牧羊人歌声缭绕,学生看了纷纷惊叹不已。

师:小朋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啊?

生各抒己见。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这两次感知,一虚一实,前者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倾听老师的诵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产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经验之上的独特感受;后者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图景,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弥补了因地域差异、经验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学生想象的缺憾。这样虚实结合,两次感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因而感触是深刻的。

三、利用媒体,张扬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它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看来,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就失去了读书的鲜活色彩。因此,近年来,我努力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探究和发现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安排的:

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课件演示飞行比赛图)看,大森林里真热闹,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指名读。)小组讨论回答:哪些词能说明蜗牛能得冠军?(相机指导朗读“遥遥领先”、“甩”、“所有”等词语。)

飞舞轻盈的蜻蜓、蜜蜂、蝴蝶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昆虫,它们在飞行比赛中竟让蜗牛遥遥领先,统统被甩下,更加衬托出蜗牛非同一般的飞行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悬念:蜗牛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又是怎样变成的呢?更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理解“遥遥领先、甩”等词语的意思,为语感的训练创设了好的氛围,也加强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上一篇:基于文本的拓展性教学资源的选择 下一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