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的拓展性教学资源的选择

时间:2022-07-29 04:21:52

基于文本的拓展性教学资源的选择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认识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用教材教比教教材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例子”的教学价值,引领学生立足文本,研读文本,加强语文积累,加强语言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拓宽视野,提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素养。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拓展性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了课堂,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但如何选择资料,让真正有效的拓展性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呢?我认为不论什么形式、什么内容的拓展性教学资源都应该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而绝不能脱离文本,哗众取宠,本末倒置。

一、要立足文本本身

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而拓展教学资源运用到语文课堂中,理所应当要立足于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资源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了亲密接触后,潜心会文对话文本,才有超越文本的可能。缺少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拓展就毫无实效而言。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没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而是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欣赏电视《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林冲是个怎样的人。不可否认,电视的声响效果极具感染力,短片中人物的语言、形象也很生动,但如果学生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品味,是很难全方位认识林冲的身份和性格特点的,也无法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把人物的性格准确地刻画出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对拓展性教学资源的运用不立足于文本本身的话,拓展就很难产生实效。

二、要尊重文本的核心价值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原文是《月光母亲》,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仅仅截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谈母亲对于作者的启蒙。可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喜欢把原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回老家见到老年犯病的母亲拿出来给学生看,讲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作者是如何心疼母亲的,藉以作为课堂拓展,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深深的感激。殊不知,这样的拓展曲解和偏离了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与教材原有的文本价值背道而驰的。

《月光启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课文。这篇课文的基调是表现作者在母亲的关爱下,童年是愉快的,母爱是慈祥的。作者和编者的意图不仅仅是反映母爱,更着力于母亲对“我”的启蒙。母亲给“我”的启蒙不仅有思想上的,还有文学上的;她不仅让“我”这一颗混沌的痛心“豁然开朗”,还“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从这个基点出发,我们在教学中与其补充与文本基调相反、与教材距离较远的文本,不如拓展与文本核心价值紧密相连的内容,例如孙友田的诗歌《黑土地》,围绕文本的核心思想,让学生联系自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关爱自己,启蒙自己的,体会爸爸妈妈对自己爱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是准确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的,也会让教学更加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语文学习的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

教材是具有固定的核心价值的,语文教师要有积极向上、健康鲜明的价值取向,要尊重文章的核心价值。

三、要紧扣文本的人文价值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不但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小学语文课理应承担起促进发展、提高素质、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受到人文思想的教育。

案例:《孔子游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板块一:

(老师出示:“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它好像有情义。水……它好像有志向。……它好像善施教化……)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三千年前的泗水河边听一听孔子的深情诉说。(播放此段话的录音)

师:在孔子眼里,水有――

生:德行。

师:有――

生:情义。

师:有――

生:志向。

师:它还――

生:善施教化。

师:说水有德行,是因为――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师:说它有情义,是因为――

生: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

师:说它有志向,是因为――

生: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

师:说它善施教化,是因为――

生: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

师:多好的水呀!谁能像孔子那样深情地说一说这样的水。

生:(深情、拿腔拿调朗读)

板块二:

师:请大家轻轻读读,品味品味这水,读读想想以前学过哪些与水相关的经典语句。

生1:我想到了“水,生命之源。”这句话,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孔子说它有德行,也是在赞美水的这种奉献精神。

生2:我想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谁能把石头滴穿,是因为它有志向,并且能持之以恒。

生3:我想到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俗语。水愿与大地母亲紧紧相连,它是大地母亲最孝顺的儿子,它有情义。

……

板块三:

师:水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孔子仅仅是在赞美水吗?他和弟子论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孔子是借水的品德来教育学生也当水一样的真君子!

师:什么是君子?我以为,君子应该是堂堂正正的人,是大写的人……让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媒体展示“感动中国”人物资料)

师:读了这些资料,你感动吗?从这些人的事迹中,你对什么叫“真君子”有新的认识了吗?

生1:那些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真君子。

生2:为了追求目标,勇往直前的人是真君子。

生3:甘于清苦,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是真君子。

生4:“感动中国”里的人都是真君子!

……

板块四:

师: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读读孔子说的这段话,赞一赞这位真君子!

生:(深情地齐读)

师:请把孔子对弟子们的殷切希望说出来!

生1: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弟子们!

生2:你们可得做个真君子啊!

……

评析:

上述教例中,老师紧紧围绕“君子”二字展开教学,巧妙设计,做了四个层面的处理:一读,知道字面义,明白每个句子内部的因果关系,知道孔子眼中水的品行;二联,联系描写水的经典句子,懂得为什么说“水是君子”;三拓,读一读“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深刻理解什么叫“真君子”;四说,道出孔子论水的真义。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首先认识了水的品行像君子,接着认识到君子的品行具体体现在哪,然后明白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具有这样的品行,是真君子,最后认识到要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学生对君子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由粗浅到深刻,这些都归功于与基础文本恰到好处的拓展,更体现了对人文价值的追求。

文本是课堂教学资源的主体,也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主体,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典范,都是适合相应学段学生阅读的文学精品。而引入有效的拓展性教学资源,能形成相对集中的“信息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长学生的文本知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锦上添花”。从规范的角度来看,引入拓展性教学资源必须为教材文本服务,尊重、紧扣文本特点。

上一篇:有效朗读:语文教学的价值追寻 下一篇: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挖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