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趋势预测与对策选择

时间:2022-06-04 10:36:43

银行业趋势预测与对策选择

据预计,2008年我国银行业运行环境依然良好,全行业总体仍将保持较高景气度。银行放贷动能强烈与信贷调控压力加大的矛盾会更趋突出,净息差继续扩大的可能性更大但幅度有限,上市银行净利润仍将保持50%以上的较高增长。业务产品创新将继续围绕需求变化而展开,信用卡等新兴银行业务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高级人才稀缺、IT系统滞后的瓶颈效应将逐步显现。境内外并购活动将愈演愈烈,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合规性监管仍是银行业监管的重头戏,监管协调机制有望取得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各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后期运行中逐步加大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风险、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外币资产(负债)面临的汇率风险以及相关操作风险给予高度的关注。针对这些风险,我们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08年我国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调控将更加严格,同时我们预计后期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出口增长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看来,2008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企业利润增幅会有所降低但增长依然较快,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将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业的运行环境依然良好。我们认为,2007年我国银行业的一些重要特征在2008年将有所延续,同时还将呈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银行放贷动能强烈与信贷调控压力加大的矛盾更趋突出,贷款投向和结构将继续调整。

2008年推动银行放贷的因素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工业企业效益继续保持良好,贷款需求将依然旺盛。零售贷款主要是按揭贷款增长因房价因素会有所放缓,但规模扩张仍然较快。重要的是,2007年连续加息的正面效应在2008年会更加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强银行的放款动力。多数银行同时还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为支撑。而另一方面,为防止CPI反弹和通胀扩散,货币政策将维持从紧,监管部门对年度新增贷款的控制将更加严格,预计全年增长目标在15%左右。不排除央行继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可能,届时一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的头寸会更加紧张。出于各方面压力,各行必然要加大对分支行信贷投放的过程调控力度。依然强烈的放贷动能与持续加大的调控压力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在总量调控约束下,贷款投向和结构的调整将成为2008年各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预计会有以下方面表现:一是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信贷项目会明显压缩;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投资性按揭贷款的比例将有所降低;三是票据贴现业务将进一步控制,但转出票据的空间已相对有限。事实上,贷款需求的旺盛为商业银行优化贷款投向和结构提供了有利契机,有助于银行优选信贷项目,提高议价能力。

净息差继续扩大的可能性更大但幅度有限,上市银行净利润仍将保持50%以上的较高增长。

在2007年为银行利润立下汗马功劳的净息差,在2008年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可能出现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净息差变化的方向和幅度。首先,预计后期还有一次加息,如果加息仍是非对称的(即活期存款利率不变),银行受益会更大;否则,受益稍小。其次,预计定期存款活期化速度将逐渐放缓,分流到股市和债市的活期资金将以同业存款形式回流银行,但银行承担的利息成本将有所增加;再次,如果存款准备金继续上调,不仅降低了非信贷资金的收益率,银行迫于头寸压力还必须调整生息资产结构,通过释放部分盈利来换取流动性。综合各类因素,我们仍认为2008年净息差继续扩大的可能性会更大些,但幅度比较有限。同时,生息资产规模在调控政策影响下,预计增速将低于2007年。

2008年中间业务收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主要得益于证券市场整体上行、银行卡业务加速发展以及居民投资理财需求持续扩大等利好因素,但由于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超预期增长导致基数较高,2008年增速将有所下降,预计上市银行平均增幅在50%~60%之间。非利息收入占比和利润贡献度将进一步扩大。另外,2008年企业所得税降低至25%且税前扣除范围扩大,将较大幅度减少银行所得税支出,构成推动全行业盈利进一步扩大的重大因素。总体判断,2008年我国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虽然会低于2007年,但仍将保持在50%以上的较高水平。

业务产品创新将继续围绕需求变化而展开,信用卡等新兴银行业务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

有理由相信2008年我国银行业的业务产品创新仍将层出不穷,各类创新主要围绕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展开。例如,针对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增加,将加快创新利率衍生金融业务,帮助投资者有效管理短期利率风险。同时针对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向出口型企业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外币保值和现金管理业务;针对股票市场和资源品价格节节攀升,推出更多与股票、股指、黄金、石油等挂钩的理财产品,以提高客户理财收益率;根据公司客户的不同特征,在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票据贴现、按揭贷款等业务领域都将继续推陈出新,注重市场细分的同时加强金融服务品牌塑造。与业务创新密不可分的是服务手段的创新,如网上开证、电子票据、电子报关、电话银行、银企直连等都将成为银行提升服务效率、加快业务发展的创新突破口。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除了对公贷款、按揭贷款等传统业务领域,近年快速成长起来的信用卡、中小企业融资、综合理财、现金管理等新兴银行业务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信用卡上,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招行、交行盈利的示范效应将促使各银行快马加鞭,并赶在外资银行进入该领域前加紧“跑马圈地”。中小企业融资上,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参与者的不断加入以及银行自身业务组织架构的形成,争抢这一曾经被市场冷落的“蛋糕”的时代将真正到来。理财业务竞争的加剧自不待言,它是居民财富加速增长、资产价值波动加大及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必然结果。另外,在经历了一年多的精心准备后,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已先后踏上征途,一场以争夺中国富豪群体为目标的战役在2008年将正式打响。

高级人才稀缺、IT系统滞后的瓶颈效应逐步显现,银行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稀缺程度在2008年会有所加深。网点加速扩张、经营管理要求提升以及外资银行“挖角”都将加大中资银行的人才需求缺口。其中,业务创新和经营国际化两大主题将更加凸显产品开发、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海外经营等人才的缺乏,而支行行长、条线主管等管理人才以及客户经理、理财顾问、资金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流失率很可能继续攀升。同时,客户规模的增长、业务量的扩大、内部管理的复杂化等因素将进一步暴露国内银行IT系统发展整体滞后的弊病,运营效率面临新的考验。今后较长时期内,两者对国内银行发展的瓶颈效应将逐步显现。

当然,经过近年的实践,现代银行管理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将取得更大进展,尽管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距。2008年,较高的资本充足率为各银行强化资本金分配和运用提供了条件,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继续深化要求各银行同步改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中小企业融资的大力发展将迫使各银行在信用评级、产品定价技术上更进一步,事业部制改革的推进需要各银行以全新的成本预算、绩效考核理念和技术为支撑。总之,环境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将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做出更大的努力,管理技术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境内外并购活动将愈演愈烈,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此前中资银行上演的几宗海外并购案已足以让世人惊叹,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2008年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本土、海外的银行并购活动将愈演愈烈。在本土范围,大中型商业银行为加快网点扩张和争取地方资源,将积极谋划、实施对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兼并收购。地方政府也将积极推动地方金融组织的整合重组。为继续突破综合经营瓶颈,商业银行收购基金、保险甚至证券等金融机构股权的跨领域并购将有望获得新进展。同时,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在2008年将继续拉开,东南亚、拉美、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都可能成为跨国并购的目标市场。人民币的长期升值、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的形成以及中国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支持等等,为中资银行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条件。

在中资银行布局海外市场的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性扩张也将继续提速,对本土金融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2008年,获取法人地位以及正式开业的外资银行数量都将增加,这些银行将加大资本注入,增设营业网点,并加大对外币存贷款、理财、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优势业务以及先前被禁止的某些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力度,继续抢夺国内的中高端客户群。《银行卡管理条例》有望年内出台,届时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在我国独立发行信用卡。尽管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第一轮战略投资热潮已经过去,但不会放弃进一步实施股权收购的努力。因而,无论在资本、业务还是客户资源方面,外资银行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都将继续强化。

合规性监管仍是银行业监管的重头戏,监管协调机制有望取得新突破。

尽管监管当局一直强调监管重心由合规性监管转向风险为本的监管,但在银行业全面开放、商业银行改革创新不断以及信贷调控形势趋紧的背景下,2008年合规性监管仍将是我国银行业监管的重头戏。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合规性、市场准入的合规性、信贷投放总量的控制、资金投向的合规性、关联交易的风险管理、反洗钱、重大案件的查处与问责等等都将构成合规性监管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近年各商业银行实践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风险监管将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术,为2010年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银行并表监管指引》预计在2008年出台,对银行集团及其母子公司的整体监管将进一步加强。

我国于2000年建立银、证、保三方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并于2003年确立金融控股公司的主监管制度,为金融业监管协调机制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实践基础,但由于受分业经营整体框架的约束,目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随着综合化经营试点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跨领域并购活动的增加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程度的扩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有望在2008年取得突破性进展,而突破口将主要集中在协调组织机构的确立、协调机制配套制度以及相关法规条例的设立和完善上。

中国银行业值得关注的风险及对策

尽管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但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一些中长期的风险有所积累,同时一些新的风险正在形成,值得各商业银行密切关注。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当前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已经较为显著。资产结构方面,2007年三季度末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3.1%,创四年来历史新高。负债结构方面,2007年4月份以来出现储蓄存款净下降,为2000年来首见。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显著上升。同时,很多银行出现了资金头寸偏紧的状况,其中13家股份制银行的流动性比例较以往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国有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降至2%以下,流动性管理压力明显加大。重要的是,随着2008年从紧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各银行的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很可能继续增加。

针对这一形势,我们首先要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进度,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的比例,有效抑制投融资资产的过快膨胀;二要加快票据周转,加强同业存款营销,积极拓展负债业务,实现“搬家”资金的回流,以增加可用资金;三要合理配置资产负债结构,新增资金尽量投向流动性高、变现能力强的资产业务,同时保持资金拆借的灵活性,提高主动负债的操作管理水平。

“两高一资”行业的信贷风险开始向中小银行转移。

目前来看,全行业在“两高一资”行业贷款质量总体尚好,这主要是因为当前这些行业资源价格的扭曲及强劲的市场需求。但随着后期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及出口退税政策继续调整,“两高”产品的国内外价差和利润空间都将压缩;近年扩张过快的钢铁、铝材、建材等企业已陆续形成生产能力,其中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关企业环保治理、技术改造等强制性投入加大,经营成本抬高,将加大还贷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信贷风险开始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迫于信贷调控压力,大银行将首先选择收缩“两高一资”企业的贷款,这些目前表征尚可的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仍然很大,很容易被中小银行承接过去,由此造成“两高一资”行业中“大行退、小行进”的现象,中小银行的行业信贷风险开始上升。

针对此类风险,一方面要严格授信审查条件,提高“两高一资”行业贷款的准入标准,风险资产计量中适度提高该行业风险调节系数,从严控制贷款利率下浮比例。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相关行业政策动向及行业风险变化情况,利用信贷总量调控的时机,从一些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中坚决退出,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

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在不断积累。

近年来我国按揭贷款的扩张速度惊人,仅2007年前三季度新增规模就达上年同期的7.4倍,银行间竞争可谓不遗余力。暂且不论银行自身在假按揭、低首付、高评估等违规行为中承担的风险,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地区房市泡沫已十分明显,中央在2008年甚至更长时期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将继续加大,一旦房价全面反转,长期积压的违约风险很可能集中暴露。无独有偶,快速成长起来的信用卡业务也存在同样的隐忧。为了“跑马圈地”,一些银行将发卡门槛一降再降,不仅简化审核程序,过度授信,而且对一人多行多卡的综合承贷能力缺乏评估,留下了大量的风险隐患。当年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卡债危机的爆发,就是源于发卡模式的粗放和机构间的过度竞争。

按揭贷款、信用卡等新兴业务在零售业务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促进各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动力,因而必须确保该类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是针对这些成长性很强、进入壁垒不高的新兴业务,制定长远的专项发展规划不可或缺,其中构建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极为重要;二是在“跑马圈地”的同时更应“精耕细作”,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可逐步加大质量型指标在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三是要密切关注同业竞争态势和自身的资产质量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业务竞争策略。在外部竞争恶化阶段,应及早实施战线收缩;另外,针对未来行业性或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的可能,有必要定期实施压力测试,不断检验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

美元等外币资产(负债)面临的汇率风险将持续加大。

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没有改变,且后期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加速升值,汇率波动范围也将随着汇改的推进有所放大,这将持续加大我国银行的汇率风险。一是在各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美元等外币资本占有一定比例,而近年实施的境外IPO、引进境外投资者、外汇储备注资等更是扩大了外币资本的缩水风险,增加了资本充足率管理和经营绩效提升的难度;二是随着汇率变动,交易账户的外汇敞口风险很容易转化为直接汇兑损失。现阶段外汇贷款需求旺盛和外汇存款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将导致表内外业务货币错配问题的严重化。同时为满足客户避险需求,银行获得了销售外汇理财产品、叙做外汇掉期业务的更多机会,但自身的风险经营能力要接受更大考验;三是部分出口型企业已经出现利润下滑迹象,偿债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加强对汇率风险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细化汇率风险内控制度及操作规则,强化外汇业务内审管理;二要推进汇率风险管理电子化建设,增强对外汇交易风险点的实时监控;三要促进汇率衍生产品创新,在产品的定价机制、平盘方法、操作流程、风险管理、IT系统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能力建设;四要加速经营国际化进程,积极与国外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成熟的报价模型和风险管理技术。

操作风险的防范机制和技术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虽然近年全行业案件总量和涉案金额都有较大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获得了根本的改善,各类风险隐患仍然存在,甚至存在反弹的可能。首先,大案要案仍在频发,而且同质同类案件时有复发;其次,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在一些银行已露出端倪。这两类容易被忽视的操作风险,将随着流程的复杂化、系统负荷的加大以及业务创新的推进而不断累积起来;另外,有的银行为争揽客户而刻意创新,事实上各方面的准备并不成熟,风险隐患相当之大。目前国内银行对操作风险的防范,还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威慑、日常的稽查和事后的治理,但这并没有阻止常规风险的再生,同时对新生的、非常规性的操作风险也缺乏足够的防控力。

针对此类风险,我们一要认真梳理业务风险点,进一步完善业务制度,不断细化操作程序;二要研究常规风险和新生风险的发生规律,在业务流程、权限配置、内控程序、预警体系等深层次方面寻找突破口,建立起长效的操作风险防范机制;三要引进和运用操作风险计量技术,将操作风险纳入银行的资本分配和管理体系。另外,强化员工教育,尤其要提高基层机构和员工的制度执行力。

除此以上几类风险外,还有一些风险值得各商业银行密切关注。例如,中小企业融资在征信、担保、司法等外部环境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各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和内控能力;一些集团客户存在公司治理效率不高、偏离主业、关联企业互为担保、多头授信等问题,各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集团客户授信风险追踪和通报制度,密切关注其现金流变化,防范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多年持续的高增长之后,未来经济可能出现周期性调整,各银行要重点关注周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信贷,防止不良贷款反弹。

(作者单位:招商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

上一篇:花旗巨亏:综合化经营引发的全面市场风险 下一篇:解析混合资本债券条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