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设问和提问

时间:2022-06-03 11:34:32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设问和提问

思维开始于疑问,问题启迪思维。设问和提问能够把学习目标转化为生动具体的问题,提示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地理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解决地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在地理课中恰当地设问和提问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怎样设计问题

1.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构建教学的结构框架

设置悬念或者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对形成知识的结构框架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问题,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应用问题,实现学生的认知迁移”为主线展开的。可见,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骨架。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设置悬念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设计的问题还要体现地理知识结构,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有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衔接,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完高中地理“大气的热状况”内容后,通过设计以下问题来总结全文和设置悬念:大气的热量最根本来源是什么?它怎样使近地面大气增温?具体过程如何?以上主要学习了太阳辐射经转化最终保存在大气层中,由于各地区间近地面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大气还会运动,那么大气究竟怎样运动?某一地区,整个对流层大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这就是后面第三节要学的内容。

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理清了第二节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重点突出,环环相扣,还留有一定思考余地,让学生觉得有学头,有想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设计的问题要新颖,要有启发性

设问和提问是为了创设学习情境。所谓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当学生感到学习任务和他已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的距离或者空缺时,就会形成一定的矛盾,挑起学生认知冲突,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填补空缺,平息冲突的学习愿望,形成学习期待。如在讲授时区和日界线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两问题:

(1)为什么1998年法兰西世界杯时,当地下午或傍晚的足球赛在我们这里却是深夜或凌晨?

(2)小说《八十天环球旅行》中的爵士他明明花了八十天零五分钟的时间,打赌却赢了?

又如讲授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偏向问题时,设计问题为:

同学们有否观察过水槽、马桶里的水流入下水道时方向是否都一致?都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的?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既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又具有启发性。

3.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要具有探索意义

难度适中的问题才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那种既源于教材,又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智力。例如,在讲授“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假如黄赤交角为零,地球表面是否还有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为什么?

(2)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的热带、寒带、温带范围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怎样把握问题的难度,又使之具备探索意义呢?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所规定的具体目标确定问题的难度。比如知识方面,大纲要求学生达到哪一个认知层次?是识记、理解还是应用?在技能方面,是初步学会还是学会?第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把握问题的难度,有时可设计一系列的小问题作铺垫,以达成一个大问题的目标。第三,变换问题的深度,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不同的认知层次上提问,以调节问题的难度。比如,在学生知道了是什么和怎么样以后,问一问这是为什么?当学生学习了新的概念、规律、特征等内容以后,变换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加以判断、比较、分析;在分别学习了各部分知识以后,提出综合性问题,让学生认识整体性特征;在分析了大量地理事实材料以后,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地理特征、地理规律等。

二、怎样提问

提问不是教师单独的行为,必须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提问要顺利进行,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和谐、民主、积极、活跃的探讨问题的氛围。教师提问过程中的一切具体行为,如发问、引导、反馈、评价等,都必须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精神,爱护、保护、扶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注意培养良好的回答、参与讨论的习惯。

1.发问

(1)语言要清晰。提问时,教师讲话的速度要适当放慢,吐字要清晰,要让全班学生,包括教室里最后面的学生都能听清;要适当停顿,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2)要面向全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用目光巡视全班,注意有多少学生准备回答,然后选择一位学生回答,要让其他学生静听这位同学发言,听他说的是否正确,准备更正或补充。这样,可以使全班都思考教师的问题,在每位学生的心中都会试拟一个答案与那位同学的发言相比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另外,回答问题也不能总局限在几位学生的范围内,应该让大家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3)态度要自然。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回答上来。假如教师发问的态度如考问,表情太严肃,学生就不会畅所欲言,这样势必影响提问的效果。

2.反馈强化

(1)关注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表示注意的态度,静听学生发言,以体现对学生讲话的重视,否则学生会敷衍塞责,其他学生也不会注意这位学生的发言。

(2)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的程度给予肯定和鼓励,用语言加以强化。即使答得不够完整、准确,也应以鼓励与肯定为主,同时也可就回答情况作适当评点,促使他们课后自觉地整理,消化知识。

(3)完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先让其他学生或全班学生评价,纠正或补充,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明确答案,完善认识,以使学生头脑清晰,是非明辨。

3.引导拓展

(1)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感到问题较难,无从下手时,宜先提供思路,回忆旧知识或解释题意,启发学生思考。

(2)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问或设问的问题为基础,加以延伸综合,总结特征或规律,概括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上一篇:游戏中的安利人生 下一篇:古蔺中学高效课堂下的快乐生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