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22-06-03 11:12:34

“教学做合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做”数学的含义;怎样“做”数学:(一)教师变学生——“做”数学的前提;(二)教学生活化——“做”数学的关键;(三)思维创新性——“做”数学的目标。

【关键词】“教”数学,“学”数学,“做”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32-02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学的主动者,学生是知识的获得者。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

现代教育学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数学”应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明确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提出数学教学中“做”的重要。

1 “做”数学的含义

“教学做合一”是指“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同时,陶先生还指出:一切教学都集中在“做”上,在做中学的是学生,在做中教的是教师,我们应在做中求进步。先生还讲“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产生。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破坏。”细细品尝先生的论述,我们定会有这样的感悟:先生所讲的“做”,其实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从中可以看出:“做”数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自主创新,从而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怎样“做数学”?

怎样让教师的“教数学”和学生的“学数学”的过程都转变到“做数学”过程中呢?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2.1 教师变学生——“做”数学的前提。

陶先生一贯主张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要剔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变敬重,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变成协助。 

比如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我们变纸上谈兵,为师生合作。用一些简单的物件一起制作一些教模,通过直观教具,让学生从具体的物体当中切实感受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里,愉快地接受知识,通过“做”,“教”和“学”都得到提高,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友谊。

2.2 教学生活化——“做”数学的关键。

要让师生真正能“做数学”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自主实践经验,自主创新。教学生活化就成了“做”数学的关键。教学生活化就是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那么,怎样做到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2.1 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熟悉,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函数》部分时,教者可以联系我们当地的GDP、CPI,重大工程的建设,了解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身边的事,身边的物,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是生活的道理。

2.2.2 例题生活化,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思想,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很抽象的东西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结合简单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讲解《集合》知识时,它与中文中“集合”的概念完全不同,这时我们教者就可以以所在班级为例题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把“集合”的概念弄懂、掌握。在讲解《立体几何》中“线线平行、线线垂直”位置关系时,可以结合我们身处的教室里黑板的边框线、教室墙角线、天花板边框线所在的直线间的关系为例题来讲解,通过反复练习,举一反三,学生也就学会了,学活了。

2.2.3 练习生活化 ,凸显“做”数学的价值。

师生共同“做”数学,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学习了面积、体积等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下自家的室内各房间的实际面积。再比如学习了排列、组合的知识后引导学生自己编题,相互检测,分有序和无序,再变通一些条件编出不同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同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从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出生动活泼的学习素材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目的是为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让我们的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更有趣。

2.3 思维创新性——“做”数学的目标。

无庸置疑,“教”数学、“学”数学和“做”数学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做”数学,而“做”数学的中心是创新。教师变学生,教学生活化,还仅仅是为“做”数学创设条件,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提高教学效益,发挥出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为此,我们要把静态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从而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公式,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列。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同时也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特点。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公式。即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分别为:an= a1 +(n-1)d 和an= a1*qn-1。

这样,通过师生共同“做”数学,学会创造,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亲身经历,记忆深刻,知识点也就灵活掌握了。

数学学科教学一般都可以用“做”数学的方法进行“再创造”,它可视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不断实践“做”数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也深刻体会到从“教”数学和“学”数学到“做”数学的重要,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参考文献

[1]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2] 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社.2000.11

上一篇:教材如战略指导,教学如战术实践 下一篇:论中职学校体育礼仪教育的实效性